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從聊城陽谷縣跨過黃河的銀河浮橋,“大運河:我們未來的生活”全媒體行動小組來到了第七站山東省泰安市。泰安市的運河主要在東平縣。東平縣的東平湖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當年梁山好漢安營扎寨的地方。泰安人常以梁山好漢的故鄉而自豪,那份好漢的豪氣和膽魄也流傳至今———讓京杭運河泰安段復航,重現運河水道“會河帆影”的夢想正在這里升騰。
戴村壩是昔日“運河之心”
有關人士說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有六條標準,其中第一條就是———世界上文明的偉大創舉。”大運河上大量的水閘、船閘、堤壩、碼頭、橋梁等水利設施,正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令人驕傲的智慧結晶。東平縣的戴村壩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
從東平縣城出發,沿大清河東行,一座大壩驀然躍入眼簾。大壩為石結構,巨大的石料鑲砌得十分精密,石與石之間用一個個鐵扣相連,把大壩鎖為一體。登上南端壩臺,舉目北眺,長400多米的大壩,從南向北伸去,像巨蟒,若長龍,橫臥清汶兩水之間;如巨劍,似鐵壁,把清汶兩水豁然分開。
“明代戴村壩的建成對大運河貫通南北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戴村壩‘引汶濟運’將大汶河水引向地勢最高的運河之脊濟寧南旺,再在南旺分水南北。三分南注,七分北流,形成了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說。從此,妥善地解決了丘陵地段運河斷流的現象,使船只暢通無阻。”有關人士說,“戴村壩有‘運河之心’的美稱,毛澤東主席也曾贊揚‘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
參觀博物館,戴村壩的建成離不開一位被毛主席稱為“農民水利家”的老人白英。是他將自己幾十年時間觀察了解的汶上、東平、寧陽、兗州、泰安等20多個縣州的地形水勢,向明代工部尚書宋禮作了全面細致的介紹,進而提出了“借水行舟、引汶濟運、挖諸泉、修水柜”的建議,并最終成就了這一偉大工程。
有關人士介紹說:“修筑戴村壩征用了16.5萬名民工,歷時8年。當時沒有鋼筋,就采用密密麻麻的柏樹打樁;沒有水泥,則用糯米和楊樹汁攪拌。建成至今600余年,經歷了6次大修,至今固若金湯。”
每年七八月,汶河水激增,戴壩還會激流飛瀑,重現虎嘯奇景,蔚為壯觀。“但由于目前運河通航功能喪失,汶河水經過戴村壩已不再進入運河,而是流入東平湖儲蓄,發揮它存水引流灌溉的作用,滋養著東平百姓。”有關人士說。
復航是運河活態遺產的最佳體現
有關人士說,“泰安大運河復航計劃正在進行中。到時候,真心希望能從東平湖坐船通過運河直達杭州。”
京杭運河泰安段復航工程建設包括八里灣船閘、三級湖區航道、三級大清河航道和泰安港建設四個部分,預計2015年通航。據介紹,工程竣工后,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等水域將互相溝通,還可與天津港、黃驊港、連云港、上海港、寧波港等沿海樞紐港相連,形成一個龐大的水上運輸體系。
從古至今,大運河的靈魂首先在“運”。恢復運河局部甚至全線通航,重現它的基本功能,為運河沿線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這絕對是件好事!有關人士說,運河遺產保護和運河航運功能的恢復并不相斥。“大運河是活著的遺產,它不斷在發展變化,對于航運以及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防洪、排澇、農田灌溉工程,允許根據需要拆遷或重建,這也是運河活態遺產中,‘活’字的最佳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