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x高清视频线,欧美日韩在线视频,成全免费高清大全,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歡迎訪問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歡迎,請登錄 傳真:0635-8336665 24H電話:0635-8681234

旅游資訊

首頁 >> 公司資訊 >> 旅游資訊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旅游發展的意義、挑戰與路徑

作者:Mr.LiuStu  來源:劉寶平工作室  發布時間:2023-03-02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的二十大確立的中心任務

摘 要



旅游是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體現,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實現人的現代化、經濟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的重要使命,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文章從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出發,系統梳理總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旅游發展的重要意義、現實挑戰和推進路徑。當前,我國旅游供給和需求適配性不強,旅游促進共同富裕面臨多重障礙,文化和旅游融合質量有待提升,可持續旅游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旅游對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作用尚未全面發揮。未來,亟需從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促進可持續發展和開放合作等方面加以推進。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旅游;挑戰;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①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


“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現代化思想發展的最新成果,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理論表達。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既有研究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是“階段”導向的歷時性研究。例如,石建勛和楊璐柳婷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4個階段[1]。


二是“特征”導向的闡釋性研究。多數研究以“中國式”作為立論基點,從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5個方面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2-3];部分學者還從時空視角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疊加發展的“并聯”特征[4-5]。


三是“維度”導向的實踐性研究。袁紅英從觀念層、器物層、技術層、產業層、制度層、主體層等6個維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施方案進行全面分解[4]18-28;于洋洋則從價值、歷史、實踐、過程和時空等5個維度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進行分析[6];王慧娟和張琳從本質、主體、歷史、現實、戰略與價值6個維度厘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現實依托和未來指向[7]。四是“邏輯”導向的理論性研究。相關研究主要從理論邏輯[8]、歷史邏輯[9]、實踐邏輯[10]、價值邏輯[11]、時代邏 輯[12]、制 度 邏 輯[13]、系 統 邏 輯[14]、發軔邏輯和運行邏輯[15]等方面進行探討。學者們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階段、鮮明特征、多維范式、多重邏輯所做的討論為凝聚社會共識提供了學理依據。


不過,囿于研究時間的有限性,現有文獻存在一定雷同。研究內容集中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解讀和特征描述,多為“大寫意”式研究,至于中國式現代化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各方面、各領域的關系,仍未充分展開,“工筆畫”式探究尚不多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兼具經濟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且與生態文明、國家軟實力等密切相關的文化和旅游發展,尚未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關注重點。


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旅游作為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體現,承擔著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重要使命;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組成部分,在推動經濟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等方面應該發揮更大作用。概言之,現代化的旅游發展既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旅游領域的具體體現,還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因此,有必要從中國式現代化角度對旅游發展做出系統性分析。1中國式現代化與旅游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 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② 中國式現代化的上述特征也是新時代我國旅游發展的基礎背景和核心追求。


1.1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旅游發展的基本國情


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實際和基本國情。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總人口為14.43億人。如此大規模的人口基數,既是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的巨大優勢,也是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面臨的一大難題。從旅游發展角度來看,人口規模巨大這一基本國情至少有3層含義。


其一,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更大規模的基礎市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完善,旅游不再是過去“倉廩實,衣食足”之后的奢侈消費,而是已成為人民群眾的普通消費品,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選項和剛性需求。2019年我國國內旅游總人次達60.06億,出境旅游總人次達1.55億,均列全球首位③ ?!笆奈濉睍r期,我國全面進入大眾旅游時代,人民群眾的旅游動機和消費能力將進一步激發,旅游正由“少數人高頻次”向“多數人高覆蓋”過渡,客源市場由大中型城市向中小型城鎮梯度下沉[16]。在此背景下,旅游發展必須關注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覆蓋率,以滿足巨大規模人口的旅游需求為前提。旅游業不僅要服務于少數可支配收入較高、閑暇時間充足的高頻次旅游者,也要關注普通大眾,特別是農民、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群體的旅游需求。


其二,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更加優化的市場結構。由于人們在年齡、性別、社會職業、文化素養、審美情趣、消費觀念、消費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旅游消費呈現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格局,體現為:在旅游消費傾向上,由注重觀光向兼顧觀光和休閑度假轉變,出現“度假化”“本地化”的傾向;在旅游產品選擇上,不再滿足于單一的、標準化的旅游產品,出現“多樣化”“特色化”的趨勢;在旅游出行方式上,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跟團游,出現了“定制化”“自主化”的態勢。在此背景下,旅游發展必須關注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豐富度,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需求為己任,實現旅游產品多樣化、服務品質更高、基礎配套完善、個性特色突出。


其三,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更具品質的旅游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由“求速”向“求質”階段的轉化,人民群眾對品質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旅游作為品質生活的必備品,正隨著人們需求層次的提升而呈現出質量上的新變化。全面進入大眾旅游時代后,旺盛而多元的旅游消費需求不斷升級,高品質的旅游產品和個性化的旅游服務不斷顯現,休閑度假旅游、主題品質旅游、專項定制旅游等中高端旅游消費需求持續增加,多元市場、個性定制、內容創造成為旅游消費升級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旅游發展必須關注產品和服務品質,全面完成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旅游消費需求。


1.2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旅游發展的基本目標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追求和現實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所要達到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劫富濟貧”,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其目標是積極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等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3]33。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具有天然的富民屬性和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在“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旅游業可通過經濟增長效應“做大蛋糕”,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發展旅游可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促進就業、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發揮其經濟增長和帶動功能。在經濟增長效應方面,2019年我國全年旅游總收入達6.63萬億元,旅游業對 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占 GDP 總量的11.05%;旅游業直接就業人數為2825萬人,直接和間接就業總人數7989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0.31%④ 。在經濟帶動效應方面,旅游業與超過110項行業有著密切聯系,可通過延伸產業鏈而發揮乘數效應。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測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3元;旅游業每增加1個就業崗位,可間接帶動7人就業。旅游業是經濟增長和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可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旅游業可通過空間流動效應“分好蛋糕”,為實現共同富??s小財富差距。旅游業在民間轉移支付、均衡社會財富方面具有調節作用。這是因為,旅游業是以旅游者的空間移動為基本前提的生活性服務業,旅游者的空間流動及其帶動的資金流、資源流、信息流、技術流等各類要素的空間流動會對經濟社會資源在空間上、主體上形成再配置,從而有效 解決地區、城鄉和群體收入的不均衡問題[17]。


其具體路徑有三:


其一,旅游發展縮小地區收入差距。研究表明,旅游業作為跨區域的異地流動性產業,可減少地區收入不平等[18]。我國中西部以及老少邊窮等欠發達地區擁有大量優質旅游資源,通過挖掘利用其自然生態、民族民俗、邊境風光等資源,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升欠發達地區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與此同時,旅游業的異地消費屬性會促使東部發達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空間轉移[19],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就業增加和減貧致富,逐漸縮小地區差距。


其二,旅游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發展旅游能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已成為普遍共識[20],也成為統籌城鄉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中國旅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 年全國鄉村旅游收入達8500億元,接待游客超30億人次。通過發展旅游,特別是鄉村旅游,既可以促使規模龐大的旅游消費沉淀到鄉村地區,打破鄉村傳統單一的生產格局,拓寬鄉村居民的增收渠道;又可以加速城市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流向鄉村,以更頻繁的城鄉聯動打破城鄉空間界限,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其三,旅游發展縮小群體收入差距?!皵U中”和“提低”是縮小群體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擴中”方面,旅游發展可以通過增加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方式,擴大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和質量。如旅游業的市場主體多為中小微企業,這種企業比較適合中青年人創新創業,有助于培養和造就更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疤岬汀狈矫?,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其就業門檻低、市場容量大、包容性較強、崗位層次豐富,可吸納大量被傳統產業邊緣化的勞動力,通過發展旅游業可逐步提升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韌性。


1.3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旅游發展的作用領域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內涵和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求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3]33。旅游業既具有經濟功能,可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也可以通過文化、認知和審美功能,給予人們精神滋養和價值引領。


物質文明發展進步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維度,符合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旅游發展可以夯實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一方面,旅游業通過產業發展、經濟帶動、促進就業等方式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旅游業通過引導居民消費、豐富居民消費類別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從而提升經濟增長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


相比于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更高層次的要求,體現了其特殊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要目標之一。圍繞這一目標,旅游發展在如下兩個方面有其獨特作用。


一方面,發展旅游能夠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旅游作為高層次精神消費活動,可以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是人們獲取獨特精神體驗、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通過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感受大自然的雄偉壯麗、體會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人們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發展健全人格、豐富精神世界,實現自我認知的回歸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通過發展旅游,可以在推進自然和文化資源有形化、可視化、體驗化和故事化的過程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發展旅游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旅游資源,尤其是紅色旅游資源,是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的精神高地,是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平臺[21],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紅色旅游資源中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22]9,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其承載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以及“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等時代創新精神,蘊含著深刻的時代內涵和綜合價值,可以鞏固和強化人們對于革命先輩、民族命運、國家建設形成的認同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1.4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旅游發展的時代要求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和時代特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鍵是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旅游業作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在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一方面,旅游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并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行了生動詮釋。旅游業作為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可循環再生的現代化產業,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旅游發展依托于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為代表的生態服務系統和冰天雪地、海浪沙灘、藍天白云等純粹的自然生態資源,順應新發展階段旅游消費需求的生態化趨勢,充分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生態資源的觀賞、娛樂、文化和教育等功能,通過市場化開發和利用為人民群眾提供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山地旅游等體驗類、康養類、研學類旅游產品,產生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終實現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另一方面,旅游業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產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將“綠色發展”作為中國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大戰略決策。旅游業作為天然的“綠色產業”,在需求端、供給端和政策端均具有明顯的綠色發展優勢。從需求端來看,旅游消費屬于環境損耗較低的綠色消費行為,是在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開展的人類活動,其綠色消費主要表現為低碳和環保。從供給端來看,旅游供給可在發展理念、場所設計、設施建設、資源開發、服務提供和項目運營等環節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并通過直接和間接影響旅游目的地生態環境,最終驅動區域綠色發展[23]。從政策端來看,旅游業是碳排放洼地,具有顯著的降碳減排效應[24],其產生的規?;紲p排效果能夠帶動多產業的協同共治。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戰略要求。不同于以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為主要特征的西方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整體未來的關懷,遵循和平的文明發展觀,是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和平發展道路。旅游作為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和增強人們親近感的重要方式,在商貿往來、國家外交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特殊優勢。


首先,旅游發展可促進國家間商貿往來。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暴發以前,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2019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為15463萬人次,出境游客境外消費超過 1338 億美元⑤ ,入境旅游人數達14531萬人次,全年實現入境旅游收入1313億美元⑥ 。中國旅游業發展依托于強大的市場優勢和資源優勢,已經成為國際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對全球旅游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國際旅游加強了世界聯系,為商貿企業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互信渠道。


其次,旅游發展有助于促進民間交往。旅游業被譽為“和平的使者”和“友誼的橋梁”,其民間交往屬性和游客互動基礎在對外交流合作中具有獨特優勢,其融官方、半官方和民間外交于一體的特性使其擁有更多著力點,是新時期我國加強與世界聯系的重要平臺,也是我國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體系的重要環節。研究表明,旅游可有效促進地區和平,增進友誼和交流[25]。在雙邊關系順暢時,旅游可以加速兩國行政主管部門和企業間的交流,起到“催化劑”和“助推器”的作用;在雙邊關系堵塞時,旅游可以通過民間外交的形式緩和雙邊政治關系,起到“穩定劑”和“潤滑劑”的作用。


最后,旅游發展有益于國際文化交流。接觸假設理論表明,國際旅游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和交流,外來游客通過身臨其境的走訪和體驗對旅游地產生真實感知,當地居民通過與游客的接觸互動而對客源國形成初步印象。主客雙方通過真實的旅游接觸增進彼此的文化聯系,建構起對異國文化和民眾的認知。中國旅游發展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傳播模式,可以向世界立體式地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