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141 15 尼山,孔子誕生地。位于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東南與泗水縣、鄒城市交界處,大部屬曲阜市尼山鎮。原名尼丘山,因孔子父母“禱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
線路分類: [歷史遺產]
景點地點: 國內 山東省 濟寧市
本站推薦:
地理上,屬蒙山南部余脈尼山山脈的西北端山地,共有較高山峰5座,主峰海拔344.6米。山體呈北東~南西向的橢圓形展布。 [1] 據《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揚遐邇。這里,中峰東麓有孔子廟、尼山書院等建筑物;另有五老峰、智源林、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謂“尼山八景”。是歷史悠久的人文勝跡。2010年成立尼山省級文化旅游度假區正式。2011年,尼山孔廟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尼山也是國家森林公園、山東省省級地質公園。
自然資源
尼山地區野生植物性藥材:主要有靈芝、麥角、木賊、問荊(節節草)、金牛花、石韋、桑白皮、馬兜鈴(青木香)、扁蓄、紫參、馬齒莧、瞿麥、王不留行、白頭翁、威靈仙、馬尾蓮、山玄胡、蝎子草、翻白草、地榆、葛根、苦參、蒺藜、遠志、鐵莧菜、貓眼草、地錦、棗仁、柴胡、蛇床子、防風、連翹、菟絲子、益母草、丹參、蛤蟆草、薄荷、枸杞子、生地、車前子、菩蔞、桔梗、杏葉沙參、青蒿、艾葉、茵陳、小薊、蒲公英、蒼耳子、避風草、茅根、蘆根、香附、半夏、薤白、山丹、麥冬、玉竹、野山藥、鳶尾等。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帶。 礦產資源:尼山硯石,分布于尼山硯臺溝及魯源東部一帶的下寒武系長山組石灰巖夾層中,一般為黃綠色鈣質頁巖,以柑黃色并有黑石松花紋者為制硯上品。因是稀疏、不連續的薄夾層,不宜大規模開采。唐宋以來即用于制硯,現代仍為尼山硯石料。 森林,古跡林:分布于孔廟、孔林、孟母林、尼山孔廟、顏廟等處,有林地3348畝,側柏、檜柏、楷樹、麻櫟、槲樹、槐樹等10余萬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達1.7萬余株。木材蓄積51.3萬立方米。 [18] 尼山林場有苗圃10余畝,年產側柏苗40~50萬株。
尼山山區屬泗河支流小沂河水系。小沂河是泗河最大的一級支流。發源于鄒城市城前廟子嶺,流向西北,全長58公里,流域面積647平方公里,經過泗水縣泗張、圣水峪鄉的南部,曲阜尼山鎮,接納尼山諸小溪流,注入尼山水庫,至曲阜河頭村匯入泗河。全河落差135米,比降平均2.3‰,大于干河比降。由于尼山水庫尾水的頂托,泄沙能力下降,致使泗水縣境內河床抬高,北野村已低于河床1米多,沿岸近5000畝田地被沙淹沒。 尼山水庫(又稱孔子湖):屬國家大型水庫,位于曲阜東南部的尼山腳下,小沂河干流上。1958年11月底開始施工。1960年竣工。大壩全長1805米,主河槽段長400米,為寬粘土心墻沙殼壩,其余段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22.2米,壩底寬130米,壩頂高程130.52米,頂寬5米。在壩頂上有一道高1米、寬0.5米的水泥漿砌塊石防浪墻。控制流域面積255平方公里,總庫容為1.253億立方米。興利水位124.59米,相應庫容6102萬立方米;死水位116.19米。相應庫容747萬立方米。 1980年代,尼山水庫中汞元素超過飲用水標準3~6倍,長期飲用,有發生汞中毒的危險。 2006年,尼山水庫水質優于國家規定的地面水水質標準。
名稱由來
尼山,原名叫尼丘山,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孔母顏氏“禱于尼丘得孔子”。因為孔子生于尼丘山,家中兄弟二人,排行第二,所以其父為其取名為孔丘,字仲尼,后因創立儒家學說而被后人尊稱為“孔子”、“孔圣人”。為避諱孔子的名字孔丘之名的丘字,而簡稱為尼山。
尼山圣境,位于尼山省級文化旅游度假區內,總規劃面積35.76平方公里,總規劃布局為“一環五區”即:環湖主題文化游憩帶、儒學圣殿瞻禮區、國際游學營地區、山水書院修賢區、生態農業耕讀體驗區、國際文化旅居社區,功能定位為“文化修賢度假勝地”和“世界級人文旅游目的地”,核心文化主題為“明禮生活方式”,是一項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2013年4月,尼山圣境被列為山東省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重點工程;2016年3月,被評為山東省第一批“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重點項目”;2016年3月,作為“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的重大建設內容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2016年5月,成為山東省唯一、全國12家“國家重點旅游推介項目”之一;2017年2月,被評為山東省十大旅游目的地品牌骨干項目。尼山圣境分三期實施,一期為核心景區,規劃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主要建設孔子像、大學堂、耕讀書院、景區集散中心、配套服務區(含尼山書院酒店)等,是一個完整的儒文化主題體驗區。二期主要建設賢林書院、仁山書院、全球孔子學院聯盟基地、環湖生態休憩帶等;三期主要包括尼山創意產業園、尼山國際藝術中心等。尼山書院酒店于201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尼山圣境計劃于2018年9月正式建成開園。 [33]
建置尼山為山東省曲阜市尼山鎮所轄。曲阜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這里就有相當多的村落,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區。不少古籍中都有炎帝、黃帝、少昊都曲阜的記載。曲阜,商為奄國都,周為魯國都。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十四年,魯頃公二十四年)楚滅魯,始設魯縣。公元584年(隋開皇四年)定縣名為汶陽,596年(隋開皇十六年)初定縣名為曲阜。曲阜之名在《禮記》一書中就已出現,因“魯城中有阜,逶曲長七八里”而得之。627年(唐貞觀元年)并入泗水,634年(唐貞觀八年)恢復曲阜縣建制。1012年(宋大中祥符五年)因黃帝出生于曲阜壽丘之故,真宗下詔更縣名為仙源,1129年(金天會七年)又恢復曲阜縣名。1958年11月將滋陽并入曲阜,1962年初仍按兩縣原行政區域分治。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曲阜縣,設立縣級曲阜市。 [35] 尼山鎮,前身為南辛鎮。1949年建南辛區,1958年設公社,1965年復區,1976年復南辛公社,建尼山公社,1984年復南辛區,1986建南辛鎮、尼山鄉。2000年12月,撤銷尼山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南辛鎮。2011年6月9日,為配合支持省級尼山文化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建設,南辛鎮正式更名為尼山鎮。 [36] [37] 1996年,轄魯源東、魯源西、黃土、夫子洞、周家莊、劉家樓、蘇家、新趙、新村、張馬、新田、南王莊、西龍泉、東龍泉、長座、宮家樓、顏母莊、東官莊、西官莊19個行政村。尼山一帶位鄒、曲、泗交界,區域變動較多。明代永樂初年割泗水縣尼丘山一帶分別劃歸鄒縣和曲阜縣。1949年建國后,將蘭沃村以南原為鄒縣的小河,南三教、北三教、夫子洞等34個村莊劃歸泗水縣三區。1964年,因修尼山水庫,將泗水縣夫子洞、周家莊劃歸曲阜縣。 [38] 經濟2014年,曲阜區國內生產總值20.38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6.68億元、6.84億元、6.84億元。工業總產值18.54億元,比上年增長10.99%;實現利稅5722萬元,增長10%。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8億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185.6公頃,總產5.46萬噸;瓜菜2912公頃,總產13.54萬噸;棉花總產40噸。造林24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5.6%;林業產值2014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127頭,豬存欄4.31萬頭,羊存欄5.22萬只,家禽存欄157.87萬只,畜牧業總產值為3.01億元。水產品總量2365噸,漁業總產值2837萬元。有水庫2座,總蓄水能力1.12億立方米。農業機械總動力69112千瓦,農村用電量2363萬千瓦時。民營企業總產值為17.05億元,利稅為4858萬元。財政收入為71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629元,比上年增加2467元。有中學2處,小學13處,在校學生359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醫院1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80部。尼山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179萬元,完成國地稅收入5544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629元。 [39] 物產尼山硯,因取材于孔子誕生地尼山而得名。乾隆時的縣志中,就有生產尼山硯的記載。尼山硯石,色呈柑黃,有疏密不勻的黑色松花紋,石面精膩,撫之生潤。制作硯臺,下墨利,發墨好,久用不乏。尼山硯古樸大方,一方硯石,巧用自然,略加點綴,情趣盎然。松花硯,石色褐黃,遍布青黑色的松花紋,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狀,開墨堂墨池,硯額將松花紋剔成浮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造型。1976年,曲阜工藝美術廠在尼山五老峰下又找到了這種硯石,于是采用新工藝繼續生產。1978年,尼山硯作為魯硯的一個品種,在北京魯硯匯報展覽會展出。1980年,尼山硯到日本的東京、大阪進行展銷。尼山石硯與孔府家酒、楷雕如意、全毛地毯、龍頭手杖被譽為“魯中五絕”。 [40-41] 文化史實叔梁紇素以勇力聞名于諸侯。其妻施氏生9女而無男,其妾生一男名孟皮,卻又“病足”,不能繼嗣。晚年,他又向顏氏求婚,與顏征在結合。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在尼山生下一子,名丘,字仲尼,即后世所稱的孔子。孔子3歲時喪父,隨其母遷居魯都闕里,其后子孫繁衍,稱“闕里世家”,孔子便被稱為孔氏家族的始祖。 [42] 《史記·孔子世家》稱“禱于尼丘得孔子”。尼山宋家山頭北為孔子誕生地,宋家山頭屬鄒縣田黃鄉管轄。又據《史記》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昌平鄉即尼山、昌平山之間魯源附近。昌平山稍東南有村名長坐(“坐”應讀cuo,俗寫為“坐”,俗讀為suo),即古陬邑,并且是古邾國始封之地。《水經注》有“故邾婁之國曹姓也,叔梁紇之邑也”的記載。《太平寰宇記》稱古邾城即鄒城。是叔梁紇所治之邑。《紀要》謂寰宇記之古邾城即座城。《續山東考古錄》謂邾婁合讀即鄒座,亦鄒字音轉。昌平鄉一直隸屬鄒縣,直至1960年劃歸曲阜,同時亦將原屬鄒縣的孟子誕生地鳧村劃歸曲阜管轄。故鄒城市素稱“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正如鄒縣舊志所述:“于山則載尼山、昌平,于人則述孔子,于古跡則載顏母井,夫子洞,版圖所入,而按而稽至圣發祥實在于此”。張丕矩所著《鄒縣地理志》中載:立雙圣碑“以表明鄒縣為孔孟發祥之地,俾來往過客經觸目興景仰之思”。 [43] 傳說尼山的傳說。叔梁紇年紀很大了,身邊有九個女兒,而只有一個跛足兒子,便想再要一個兒子,于是向顏家求婚。顏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紇年紀太大,不愿嫁他。老三顏征在聽從父命,嫁給了他。二人成婚后,夫婦便去尼丘山祈禱蒼天和山神,以保佑顏氏生個好兒子。果然,顏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但這孩子相貌丑陋,頂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齒、耳露輪。顏氏見這孩子難看,哀聲嘆道:“好命苦。這般模樣怎能養活成人!”叔梁紇更是悲傷,遂把孩子丟在尼山腳下,走了。當時天氣比較熱,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來一只老虎,在孩子身邊轉了幾圈,便叼進山洞里,按時為孩子哺乳。同時,一只老鷹也飛來,用翅膀為孩子打扇。這就是后世流傳的“鳳生虎養鷹打扇”。這山洞即是現存的夫子洞(又名坤靈洞)。顏氏征在自從孩子被扔了以后,心里十分悲痛,于是常在尼山腳下轉來轉去。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聽到有孩子的哭聲,便尋聲而去,在山洞里發現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顏氏喜出望外,抱著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顏氏為快些到家,慌不擇路,爬坡越溝,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羅裙被山棗樹上的刺掛住了,顏氏非常氣憤,對山棗樹說:“你們不要攔路。讓尼山神知道了,會把你們斬草除根的。”說著,順手將掛羅裙的山棗樹捋了一把。從此,這里的山棗刺全部往下長。時至今日,還是如此。顏氏抱著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臟了。這時,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輕輕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她圍井繞了一圈,怎么也夠不到水面,于是自言自語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來該有多好呀!”哪知她話剛說完,就聽到一陣流水聲。顏氏一看,井真的傾斜了,一股清水從井口向南流去。顏氏雙手合十感謝天神,然后手捧泉水喝了起來。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頓時,一點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給孩子沐浴,然后回村子去了。從此,這口井井壁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顏母莊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條小溪,后人為紀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為智慧之源,遂稱這條小溪為智源溪。 [44] 扳倒井的傳說。春秋時期,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娶顏征在為妻后,離家出走,顏氏身懷六甲后仍居娘門。按當時的風俗,出嫁的閨女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因此顏氏后來只好在顏母山與尼山之間的一個山洞里生下孔子,取名曰丘。母子二人就住在山洞內相依為命。第二年夏天顏氏懷抱孔子經顏母山后(山前為川)回娘家,因酷熱難忍,顏氏行至山東邊便走不動了,只好坐在山坡樹蔭下歇息。此刻,因干熱而覺口渴,便想找水喝。找來找去發現一口井,井水雖然不深,但是趴在井沿上伸手去汲水而不得。顏氏在急切中跪在井沿上,手扶井口沿石,面向西山祈禱:“若井口歪斜一下,讓井水自然從井中流出,使我母子得以解熱去渴,必感謝上蒼。”話音未落只覺得井口緩緩傾斜,不一會水自井中向東流出。顏氏欣喜若狂,攜子痛飲,覺得井水甘甜無比,身心頓覺清爽。此刻,有一牧童也想來此井汲水,見此情景,好奇心起,待顏氏母子二人離去后,便來至井旁,察看后大吃一驚,想不到井水自動流出,遂即傳揚開來,于是人們曰此為“扳倒井”,孔子后代將此井命名為“圣井”。 [45] 詩作祭尼山(明)孔公璜毓圣名山眾所宗,錫封作鎮獨稱雄。林深文德來鳴鳳,洞古坤靈起臥龍。種玉春耕紅雨地,采芝秋倚白云峰。幾回廟祀躬瞻拜,庭燎輝煌接紫宮。登尼山(明)張寅群山環峙插層天,五老峰高瑞氣連。碧草廟門嗟斷礎,青山梁木萎何年?云移河漢川流在,洞隱坤靈石塌懸。天使隙間光不滅,肯將長夜悼無傳? [46] 文化活動尼山春季祭山(孔)儀式,恢復于2008年,每年于清明節在尼山孔廟舉行。同時每年9月26日(前后)孔子誕辰之際,在尼山孔廟舉行國際孔子文化節祭孔儀式。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