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x高清视频线,欧美日韩在线视频,成全免费高清大全,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歡迎訪問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歡迎,請登錄 傳真:0635-8336665 24H電話:0635-8681234

楓涇古鎮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線路分類: [古鎮村落]

景點地點: 國內 上海市

本站推薦:

景點詳細介紹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古鎮介紹

文明古鎮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筑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于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筑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淳樸民風

  楓涇民風淳厚,崇尚耕讀,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狀元、56名進士、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縣、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陸贄;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代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院御醫陳以誠;清代狀元蔡以臺及官至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圍棋國手顧水如、著名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革命前輩袁世釗陸龍飛等。他們為楓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跡和典故傳說。

歷史遺跡和典故傳說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2005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進入三間四柱的“楓涇”石牌樓,沿著包圍老鎮區的市河和分叉小河,穿進“東柵”石坊,走過一條又一條的青磚石板的沿河老街,跨過一座又一座的石橋,一片又一片的古建筑群順長達五里的河街鋪展開來。每天清晨,河邊橋堍的茶館就茶香飄溢,四鄉的漁船穿過夾河的臨水樓臺、石河埠,集中到長長的臨河廊棚前排成魚市,河面上水波蕩漾,正如民謠說唱的“一月螺螄二月蜆,桃花三月甲魚肥......”

  過石牌樓進入生產街,沿河一長排逶迤綿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蓋頂,黑色小磚鋪地,一盞盞大紅的燈籠在廊檐下高高懸掛著,正所謂古巷通幽。明清時這條街上米行一家挨一家,那時家家門前建有風雨廊棚,到近代多已凋敗,現在地廊棚是重建的;平時年輕人都去上班,老阿婆們就在廊下以河岸做臺,宰魚淘米、洗菜浣衣;街上的老房子雖然門面不大,但小弄狹長,可見庭院深深;楓涇的河街都是一邊人家枕河,一邊人家面河;河對面是和平街枕河老屋,東頭一座飛梁畫棟、中國的戲劇始具雛形,到宋、金兩代正式形成戲劇這石基翹角的古戲臺,戲臺是古代專供演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出的一種室外舞臺。唐朝中期,種文藝形式。當時,戲劇演出場所統稱戲場,唐詩中又有“樂棚”、“歌臺”、“舞臺”、“露臺”等名稱的記載;宋代演變為勾闌、邀棚,勾闌的臺已經有固定的頂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鼎盛,“戲臺”一名也正式出現。楓涇古戲臺建在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臨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戲。清朝,南北城隍廟開始有廟會。《續修楓涇小志》載:“至期士女傾室往觀,百里內聞風而來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見其盛況。屆時,商販、京劇班、馬戲團等云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十分熱鬧。現在的古戲臺是重建的,重建后的古戲臺面寬64米,進深44米,舞臺面積28平方米,歇山式頂,飛檐翹角,古意盎然。戲臺對面,一排臨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館,游人可挑臨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聽戲,還可臨窗觀景,悠哉游哉,不亦樂乎!相傳廊棚的美人靠岸隔河就能觀看演出呢。

  踏過生肖石,在長廊東首城隍廟橋堍,有一道顯眼的西洋式紅色門面,這是東區火政會舊址,上海地區僅存的較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門前河中停靠著一艘紅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后一條水上救火船。和平街上原房管所大院正在重建“三百園”,石砌院門,三進大院,是三個收藏展出百樣民俗用品的收藏館的合稱,現已建成布置正式開放的百籃館,百籃館設在中間一排樓房,前有庭院,一只巨大的古代元寶藍仿制品,擺放在庭院一側中央,成為百籃館的標志。館中收藏了江南水鄉農家的各種提籃,有一百件各種用途、形制不一的籃子實物,全面反映了籃子與歷代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況:有出生時睡得搖籃,讀書時提的書籃、擺在家里的禮籃以及日常用的飯籃、菜籃,上墳祭祖用的香籃,做壽用的壽籃、女工用的針線籃以及蒸東西的烘籃、煙籃等等琳瑯滿目。“曉日提竹籃,家童買春蔬。”白居易的詩句生動傳神的描寫了籃子已經融入了江南人家的生活中的情景。從反映楓涇風貌的民謠“河多橋多弄堂多,唔呶喔哩藍頭多”中就可以看出籃子在江南民生中所占的地位。和平街上還有一處保留了十九世紀后半葉歷史陳跡的所在,值得一覽。

商業古街風貌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筑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后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臺,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據史載:“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坊、商賈悉從之。”當時楓涇鎮上有土布莊200余家。清代鎮上布局眾多,江南織造也在楓涇設立機構、工場,生產、收購棉紡織品。楓涇布行銷全國。楓涇因而與盛澤、南潯等成為當時最為著名的江南古鎮。清朝后期,米麩業取代衰落的土布業,使楓涇工商業再度興盛。到近代,楓涇薄稻和楓涇豬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副業品牌。20世紀30年代起,楓涇又成為中國黃酒業的重要產地。黃酒和一百多年來盛銷不衰的楓涇丁蹄、桂花狀元糕、天香豆腐于三大土特產被今人稱作“楓涇四寶”。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制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游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制藥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游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東方的威尼斯

  楓涇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大部分人家沿河建房。河道上船只往來,購物十分方便。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至清末,全鎮橋梁有52座之多,現在還保留了十多座,歷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橋,建于元代,古樸蒼勁,橋身石縫長出了青苔,兩頭橋堍下都筑有石階水碼頭。從橋上望去,兩岸綠樹翠叢,古屋河埠,前有虹橋平臥,后有石橋橫跨,處處小橋流水人家。沈蓉城在《楓溪竹枝詞》中寫道“秋千架傍瑞虹橋,節屆清明麗景饒”。走到虹橋堍,市河成丁字型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橋,三望九座橋。據介紹,這兒將建一座九橋亭,讓游客觀賞橋鄉風貌。虹橋對面友好街,沿河兩岸民居群是原汁原味的晚清風貌。“周莊雙橋美名遠播,楓涇三橋麗景無雙。”即將修復重建的楓涇三橋景點將成為楓涇古鎮游的一處景觀。

楓涇古鎮四寶

楓涇丁蹄

   丁蹄,即“丁義興”熟食店特制的“紅燒豬蹄”。始于清咸豐二年(1852年),因店主姓丁,故名曰“丁蹄”,迄今已140年歷史。煮制“丁蹄”選料講究,采用當地土種肉豬(楓涇豬)四蹄為原料,前后要經過蹄形整修、焯水、拔毛、文火燜煮、加佐料、出骨等8道工序,道道工序一絲不茍。其品種分為全蹄、半蹄、蹄筋3種。全蹄凈重1.4市斤,半蹄0.7市斤、蹄筋。18市斤。

  丁蹄具有冷吃“香”,蒸熟后吃“糯”的獨特味道。至清光緒廿五年(1899年),銷售市場遍及滬杭一帶。運銷南洋、歐美市場,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獎狀和證書。宣統二年(1910年),“丁蹄”獲南洋勸業會褒獎銀牌、浙江省巡撫加給獎憑。后又先后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德國萊比錫博覽會金質獎章等。

狀元糕

  原名楓涇元糕。明末清初,鎮上已有不少制作元糕的店鋪和作坊。相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里人蔡以臺得中狀元,紳商將蔡狀元平時愛吃的元糕改名為“狀元糕”。因“糕”、“高”音相諧,既含慶賀蔡以臺高中狀元之意,又穩喻此糕為糕中“狀元”之義。清咸三十年(1860年),里人戚學莊開設戚協興元糕店,專制“狀元糕”,并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揚名四方。其制作方法沿用至今。

  品種有:蛋黃、椒鹽、松子、香草、玫瑰、桂花等。有紙裝、盒裝兩種。其中最熱銷的為桂花狀元糕。素有“生病人吃不壞,健康人吃不厭”、“老幼皆喜”的贊譽。

天香豆腐干

  傳說楓涇鎮北柵有一座橋,叫北柵橋。北柵橋是石橋,用石頭一塊一塊堆起來的。堆到橋中央最后一塊大方石時,怎么也擺不平。東頭翹,墊塊石片,西頭又不平了;西頭翹,墊塊石片,東頭又不平了。造橋石匠們傷透了腦筋,想盡辦法屢屢不成功。于是傳出話來,誰能解決這一問題就重獎誰。一時竟無人有辦法。一天傍晚,來了一個白發老頭,鎮上人誰都不認識他,說是有辦法。造橋匠上前請教,老頭說:很簡單,只要拿鎮上土特產豆腐干來墊就平了。起初聽的人都不相信,但反正沒好辦法,權且試試吧。沒料到,用豆腐干來一試,果然石板就平整不動了。待大家噴噴稱奇,要找老頭時,早已不見人影。后來人就傳得更奇了,硼老頭是八仙之一呂洞賓呢!這當然只是傳說。據有考證的史料記載,天香豆腐干作為楓徑特產有100多年的歷史。

金楓黃酒

  楓涇是目前上海地區唯一的優質黃酒產地。1939年,上海浦東的蘋源、康記。福記三家酒坊合并遷來楓涇,成立了蘋康福酒廠(坊)。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1966年改為國營上海工農酒廠。1979年定名為上海楓涇酒廠。60多年來,楓涇一直是黃酒的重要產地。黃酒,以稻米、黍米、黑米、小麥、玉米等為原料,加曲、酵母等糖化發酵劑發酵釀制而成,是中國特有的酒種。

歷史名人

  陸贄

   陸贄(?-805年)字敬輿,楓涇人,唐建中(780年)進士,授翰林院學士,唐德宗甚為器重,常以輦行,呼而不 陸贄名,在奉天朝夕晉見,議論朝政。贄有魏征之德,敢于直言忠諫,輔政陳詞,皆懇到深切,有時規勸太過,觸忤龍顏,贄坦然而言“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遑問他乎?”歷官中書郎,同平章事,卒后謚“宣”。世稱陸宣公。

  謝墉

  謝墉,字昆城,號金圃,楓涇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南巡時,謝應詔試獲第一,賜舉人。并授內閣中書。次年登進士,改任翰林,南書房行走。屢次主持會試同考官。乾隆四十六年,任會試正總裁,殿試讀卷官。常隨乾隆南巡。歷官禮部、工部至吏部左侍郎,內閣學士。于77歲壽終。

  謝墉四代為官,其兄謝垣,官至刑部員外郎。其長子謝恭鉻,官為內閣中書。次子謝揚鎮,官為戶部山西司郎中,其孫謝權,曾孫謝公桓,皆任上虞縣教諭。

  蔡以臺

  蔡以臺,字季實,號蘭圃,楓涇人。幼即好讀,性穎悟,受名儒啟蒙,學業大進,乾隆二下二年(1757年)赴京趕考,得中會元,廷試時又得第一,被乾隆皇帝欽點狀元,授翰林院修撰,補日講起居注官,在皇宮講論經史。

  他生性耿直,不耐于俗官為伍,專注于學術,善辨鐘鼎,金石,圖書等文物真贗,書法得顏真卿三味,詩文清麗絕俗。平時著作大多不署名,存稿有《三友齋遺稿》、《姓名竊略》六卷。

  朱學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范同志于1905年6月出生在楓涇,他祖上因避太平天國戰亂由皖南徽州遷居于此。

  朱學范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早年就讀于上海圣芳濟書院、上海法學院并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1924年進入上海郵 朱學范政局。

  朱學范是杰出的愛國民主戰士,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創始人和卓越的領導人。朱學范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出任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任郵電部長。

  程十發

  程十發(19214102007718),原上海金山人,現為上海市松江區楓涇鎮人。。名潼,齋名曾用步鯨樓、不教一日閑過齋,后稱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幼年即接觸中國字畫,但給他印象之深莫過民間藝術。1941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系。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個人畫展,1949年后從事美術普及工作,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1956年參加上海畫院的籌備工作,并任畫師。長期任上海畫院院長,是一位成就斐然、中外盛譽的藝術家。山水畫筆墨已頗具功力。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連環畫、插圖影響于畫壇。此后,藝術視野不斷拓展,“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花鳥方面獨樹一幟。在連環畫、年畫、插畫、插圖等方面均有造詣。工書法,得力于秦漢木簡及懷素狂草,善將草、篆、隸結為一體。他的畫早年受陳老蓮影響,以至后來青藤、八大山人、石濤、新羅山人的畫風也給他啟示,他的特殊表現方法,給美帶來了雋永的趣味。晚年,畫家多作花鳥畫,筆法、墨法更趨靈動,色彩明艷,構成新穎。

歷史記載

  唐朝中期,種文藝形式。當時,戲劇演出場所統稱戲場,唐詩中又有“樂棚”、“歌臺”、“舞臺”、“露臺”等名稱的記載;宋代演變為勾闌、邀棚,勾闌的臺已經有固定的頂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鼎盛,“戲臺”一名也正式出現。楓涇古戲臺建在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臨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戲。清朝,南北城隍廟開始有廟會。《續修楓涇小志》載:“至期士女傾室往觀,百里內聞風而來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見其盛 楓涇古鎮況。屆時,商販、京劇班、馬戲團等云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十分熱鬧。現在的古戲臺是重建的,重建后的古戲臺面寬64米,進深44米,舞臺面積28平方米,歇山式頂,飛檐翹角,古意盎然。戲臺對面,一排臨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館,游人可挑臨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聽戲,還可臨窗觀景,悠哉游哉,不亦樂乎!相傳廊棚的美人靠岸隔河就能觀看演出呢。

  據史載:“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坊、商賈悉從之。”當時楓涇鎮上有土布莊200余家。清代鎮上布局眾多,江南織造也在楓涇設立機構、工場,生產、收購棉紡織品。楓涇布行銷全國。楓涇因而與盛澤、南潯等成為當時最為著名的江南古鎮。清朝后期,米麩業取代衰落的土布業,使楓涇工商業再度興盛。到近代,楓涇薄稻和楓涇豬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副業品牌。20世紀30年代起,楓涇又成為中國黃酒業的重要產地。黃酒和一百多年來盛銷不衰的楓涇丁蹄、桂花狀元糕、天香豆腐于三大土特產被今人稱作“楓涇四寶”。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制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游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制藥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游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等。

游覽景點

古長廊

  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東區火政會

  在廊棚一條街的東首,城隍廟橋南堍,生產街124號,是民國期間楓涇東區火政會所在地。這是上海地區僅存的較為完整的一處近代消防機構舊址。

  火政會原址建筑是由一幢普通民宅改建而成的。受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門面墻被改建成了西洋式。

  推開紅色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大廳里擺放著的幾大件舊時救火設備。有20世紀初出現的稱作“洋龍”的手壓式撳龍,有1937年抗戰前的機械“泵浦”,還有1950年后一度使用的輪式救火車等。

  楓涇鎮消防機構,建于民國初年。當時稱“龍王堂(亦叫救火會),取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并在南鎮圣堂橋下塘和北鎮桃源漾分設救火處。由鎮上商人、富紳捐資購買了水槍、木撳龍、擔桶等基本設備。消防人員全為義務,由各商店、作坊選派員工參加。一旦發生失火,鄰里鳴鑼報警,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1923年,楓涇南、北鎮成立統一的救火會聯合會。總會設在桃源漾,又在北豐橋、北柵、東柵、圣堂橋、永昌橋、陳廳等8個適中位置設立分會。有義務救火人員200多人。同時,消防器材有所改進,進水龍頭用帆布橡膠水管直接從河浜里吸水。

  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現在東區火政會就是當時其中一個。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舊設備。一直到抗戰勝利后,消防設備全面更新,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歸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救火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火政會雖為民間所辦,但當時管理也相當有序。上有總會會長,下有各區負責人,對消防人員定期訓練。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隊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商紳民眾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當時楓涇鎮上火災較多,救火人員常有犧牲或受傷。1926年,為紀念歷次救火中犧牲的勇士,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惟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金山區文物。

丁聰漫畫館

  丁聰,是我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生前以“小丁”署名在報刊上發表諷刺漫畫作品。

  丁聰出生于一個漫畫世家。父親丁悚(字慕琴),1881年出生于楓涇鎮南柵,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畫家。上世紀上半葉,丁悚在上海各大新聞媒體上發表過大量諷刺社會現象的漫畫,影響很大。劉海粟在創辦上海美專時,專門請了丁悚擔任第一任教務長。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桓慶里31號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漫畫協會——漫畫會。他后期創作的月份牌上的時裝婦女《百美圖》,曾廣為流行,被后人競相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于1969年病故。根據丁悚生前葉落歸根的遺愿,1994年3月,丁悚夫婦骨灰被送回故鄉楓涇安葬。

  陳列館坐落在古鎮北大街421號。由北大街到陳列館,要走過一段幽靜的石板小弄。進入大門,古銀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臘梅等花木把庭院裝點得十分清新雅致。陳列館主樓是五開間二層的民國時期建筑,上下都有走廊。整個陳列館設有1個前言廳、7個展室(其中一個展室展出丁悚作品),一處貴賓休息室。總面積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幅。前言廳有丁聰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紹。隨后,各展室分別展出了丁聰的諷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圖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丁聰從上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發表漫畫作品,他對舊社會的反動統治和腐朽沒落的社會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諷刺,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欣欣向榮景象和人民熱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頌,同時對一些落后的現象也給予了無情鞭撻,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他的正義和良知。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從文、秦怡、蕭乾、巴金、冰心、方成、馮驥才、新鳳霞、老舍、魯迅、茅盾、黃苗子、錢鐘書、聶紺弩、夏衍、王蒙等等,一個個名人以漫畫的形態,惟妙惟肖地展現在參觀者面前。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聰在中國文化藝術界結交的廣泛。他與中國文藝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名著插圖》展室里你可看到,他為魯迅、老舍、葉圣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作品繪過插圖。茅盾在1980年6月與丁聰重新見面時,情不自禁地揮筆寫下了一首《五絕》:

  “不見小丁久,

  相逢倍相親。

  童顏猶如昔,

  奮筆斗猛人。”

  不僅寫出了他們間的友誼,而且對丁聰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評價。此詩手跡也展示在陳列館內。陳列館還有一間錄像室,展出了他創作和生活用過的一些物品,丁聰把它們取名為‘小丁實物”。墻上還有他在十三陵水庫勞動期間,為京劇界知名人物梅蘭芳、荀慧生、馬連良、蓋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蕭長華等畫的人物畫像。丁聰自畫像,他的兒子、孫子等漫畫像也在這里展出。

  丁聰曾任全國漫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但他處處以‘小丁”自稱。據他介紹,其中有兩個意思。其一,在父親面前,他永遠是小丁;其二,“丁”的中文別解是“人”的意思,小丁即“小人物”。他的一生經歷證明,他盡管成名很早,但始終沒有忘卻自己是“小人物”,常以小人物的平常心態對待自己,常以小人物的視角看待時事、社會,世態炎涼,因而他的筆下常常流露出真誠濃厚的百姓情懷。這才是他的藝術源泉源源不斷,作品幾十年來始終受到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

楓涇牌坊

  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故去的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風土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楓涇長廊小吃一條街

  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水網密布,河道縱橫。自元代開始楓涇鎮就是商業重鎮,來往商賈云集界河兩岸,客商臨水成街。當時,全鎮臨河而建的商業長廊達到800多米。如今,修復的楓溪長廊南起致和橋北至竹行橋,全長300米,連接生產街長廊。以前這里曾經是吳越兩界最繁榮的商業街

  出了楓涇歷史文化陳列館,沿著300多米長的楓溪長廊漫步,一路映入眼簾的是以古舊民居和古橋、古街為特色的南鎮景區。各類小吃名點匯集楓溪長廊小吃一條街。沿著楓溪長廊一路北走,就進入了人文歷史豐富的北鎮旅游區。

古戲臺

  楓涇因為南鎮北鎮分治,明代開始,鎮上竟建有兩座城隍廟,位于南鎮的叫南城隍廟,位于北鎮的啊樂城隍廟,因為地處東柵(今和平街浪管所)。這種一鎮有兩城隍廟的現象,恐怕在國內都不多見。 

  東城隍廟現已毀壞殆盡,而橫跨市河的城隍廟橋和河邊的古戲臺已經恢復重建。

  戲臺是古代專供演出的一種室外舞臺。唐朝中期,中國的戲劇始具雛形,到宋、金兩代正式形成戲劇這種文藝形式。當時,戲劇演出場所統稱戲場,唐詩中又有“樂棚”、“歌臺”、“舞臺”、“露臺”的記載;宋朝演變為勾闌、邀棚,勾闌的臺已經有固定的頂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鼎盛,“戲臺”一名也正式出現。最初戲臺多建于寺觀等宗教建筑前的廣場上,用于演戲酬神,后來民間也開始大量興建戲臺。巨富人家在宅院內或祠堂內建戲臺,普通農村,則在曬場或近村開闊地搭戲臺。后者因為簡單而不固定,故清代時稱之為“草臺”。在農村串村走戶演出的藝人班子也因此稱作“草臺班子”。

  楓涇古戲臺建在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貼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觀眾可坐在船上看戲。

  古代窮人看戲,都在廟會時節。清朝,南北城隍廟開始有廟會。據記載,南城隍廟賽會,始于清乾隆癸巳(1773年),開始三、四年一次,后來演變為一年一次,會期為農歷四月初四,時間前后三天。《續修楓涇小志》載:“至期士女傾室往觀,百里內聞風而來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可見其盛況。當時,廟前戲臺就上演徽班(京劇前身)等大戲,往往也要連演三天。北鎮東城隍廟賽會,開始時間稍遲于南鎮,會期卻比南鎮早,在每年清明節,時間兩天,而清代中葉開始的施王廟賽會,會期為每年農歷八月初二,一般前后三天,熱鬧的年份要從農歷七月三十開始,一直延續七天之久。那時商販、京劇班、馬戲團等云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一定十分熱鬧。

  楓涇舊志中有一則看戲民從行刺“秦檜演員的故事記載,說來有趣。事發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當時戲臺上正演出秦檜害岳飛的戲,戲演到尾聲,忽然從觀看人群中躍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將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生后,這位行刺者被送進官府審訊,他傲首作答:“民與梨園從無半面,實恨秦檜耳。禮不計真假也!”判官憐其義憤,竟對他以誤殺罪從輕發落。

  重建后的古戲臺面寬6.4米,進深4.4米,舞臺面積28平方米,歇山式頂,飛檐翹角,古意盎然。隨著古鎮旅游的發展,古戲臺上將常年為游客演出各檔傳統經典的戲劇節目。

  戲臺對面,一排臨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館,游人可挑臨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邊品茶,一邊聽戲,一邊看景。相傳柳亞子先生也曾到過這茶館,在這里喝過茶,聽過戲呢!

呂吉人畫館

  如果大家經常看上海的新聞,肯定記得在上海興國賓館8號樓的市府接待大廳里的一張大型的背景國畫《飛瀑圖》,每次市政府領導會見貴賓時電視里都將拍到這個畫面,這幅巨畫就是《呂吉人畫館》的主人呂吉人所畫。在2005年他應邀為上海興國賓館8號樓會議中心制作巨畫,韓正市長親自選中了他這幅作品。

  呂吉人,旅美華裔畫家,是國內唯一的一個在美國獲得國畫金獎的華人,著名畫家陳逸飛的同班同學。他是一位新工筆真彩畫的國畫家,他幼時就酷愛畫畫,青少年時拜國畫大師賀子健為師,打下了良好的國畫功底,后又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接受全面的美術教育。1981年赴美國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接受西方現代繪畫陶冶。經過深造,他開始探索自己畫畫的風格。雖定居美國,但他最終選擇了繼續在中國畫這塊園地里辛勤耕耘,立志用毛筆、宣紙作畫,在傳統工筆重彩的基礎上,吸收西畫的造型和色彩,闖出一條新路來。應該說他兼有中西繪畫的造型基礎,對傳統國畫的西洋繪畫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用取長補短的方法把西洋畫的一些觀念和技巧融入到中國畫中,在色彩、用光、質感、構圖上打破傳統國畫的束縛,來增加中國畫的“高度”。他還充分利用美國藝術環境的寬松,著力把自己創造的傳統工筆重彩打入西方畫壇,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他取得了成功。

  由陳香梅女士(陳香梅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國家旅游局特別顧問)題字的“呂吉人畫館”,里面3間展廳展出了呂吉人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的二十幾幅作品,每幅作品處處洋溢著質樸,動人的情感。他用細膩的、充滿感情的筆觸刻畫一草一木,刻畫每個細節,他大膽地用油畫的色彩和光來加強語畫面的表現力。呂吉人作畫的原則是不動情決不動筆,他是用感情畫異國他鄉的景色的。他又帶著真摯的情感來到楓涇,畫致和橋、畫橋灣里,把我們江南小橋流水的濃情融入畫中,聽作者介紹他將在楓涇完成12幅作品,內容全是楓涇小鎮的素材。

  其中高2.20米,長10.56米,畫面達210多平方尺。描寫近年來新上海黃浦江兩岸的夜景的《浦江燦爛圖》這幅作品就是作者在驚嘆上海發展如此迅速的心情下創作出來的,在畫這幅作品的二十多年前他去美國,當時他就在黃浦江旁邊的一幢大樓里上班,隔著窗戶能看見對岸的景象,那時的浦江兩岸反差強烈,一邊是萬國建筑和人潮涌動的街巷,一邊則是成片的工廠,低矮的農舍和寬闊的農田,但現在的浦江兩岸天翻地覆的巨變著實令人震撼,1999年他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創作了這幅作品。

  自新世紀開始十月起,歷時三年零二個月創作的巨幅《中華錦繡全圖》集中描繪了中華大地的風景名勝,包括聯合國頒布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共五十六處,畫高2米,長34米,包羅萬象,實為罕見。大家可以一一欣賞他的其他作品。

  呂吉人雖然定居美國,但他是一位受過傳統教育和有現代思維的中國藝術家,因為他有一顆中國心,所以他始終用一雙中國人的眼睛看世界,他用中國人的審美目光,用特有的藝術手段畫紐約的街景,畫威尼斯的風光。他的作品曾9次在國外畫壇上獲得大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獲獎作品是1996年在湖南湘西畫的《鳳凰早春》在美國獲得大獎。呂吉人由此成為國內唯一的在美國獲得國畫金獎的華人。他曾在國內、國外舉辦了66次個人畫展,得到了同行和觀眾的贊賞。美國原紐約市市長,現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的朱利安尼看過他的畫展后,親切握手留影,贊嘆不已。

毛澤東像章珍藏館

  毛澤東像章珍藏館內收藏了由金山區私人收藏家繆時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樣的毛主席像章。

施王廟

  施王廟,俗稱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號,是楓涇重要的道教勝地,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

  施王其名叫施全,歷史上實有其人,宋高宗時任殿前司軍校,民間唱本稱施全是抗金英雄岳飛手下的護國大將軍。岳飛遇害風波亭后,施全曾喬裝打扮潛人相府,行刺秦檜未成,離京回鄉后朝廷冊封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帶,為金山及相鄰浙江一帶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另有一種說法,說他趁秦檜退朝時刺殺他,然未成功,反被秦檜分肢殺害于市中。由于他繼承了岳家軍精忠報國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愛戴。死后被加封為“靖江王”。楓涇百姓為紀念施全,在明萬歷七年募白銀400兩;在楓涇北柵建造了施王廟。

  施王廟曾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兩側立有石馬,中殿左右放置兩條木船,后殿為主殿,樓下供奉施全和夫人塑像,樓上設精雕木床,是施王臥室。邊上還有供道士起居的生活用房10余間。施王廟前還建有放生池,池上建有拱形石橋,稱王橋(現已重建)。

  整個施王廟占地3 000多平方米,是江南一帶規模較大的道教官觀。從清朝中葉開始,為紀念施全八月初二日生日,開始舉行施王老爺神誕賽會。賽會時節遠近數十里鄉民都趕來楓涇看廟會,十分熱鬧。賽會有施老爺“開光”、出巡、搖梢船、放焰火、踩高蹺、演大戲等節目,一要延續兩到三天。到清朝末年,由于城隍廟賽會的衰落,施王廟賽會成為楓涇一年中最熱鬧的廟會。

  現在一些老人回憶起來,還津津有味,說當時施老爺出巡時隊伍長達數千米,場面十分壯觀。施王廟廟會一直到1966年才停止下來。之后,施王廟大殿被改為楓涇小學教工食堂,前殿成了楓涇中學的三產小商店。

天命堂

  楓涇古鎮南豐橋南堍往西,友好街268號,有一座琉璃磚墻的三角尖頂房子,上面豎寫著三個字:天命堂。民國初年,開始有一部分楓涇鎮人信奉基督教,他們在南柵利用舊房子改建成耶穌堂進行教務活動。

  抗戰勝利后,教徒開始多起來,老地方狹窄不夠,于是,1947年,由當地人吳靜人、徐志光、費德榮、胡文忠等募集白米200石,作為創辦新教堂的本鈿。用其中的80石白米買下了現在地方原陳子達的一幢舊房子,其余120石白米用作內外修繕費用。堂內桌椅板凳等均由信徒踴躍捐募得來。堂建成后,取名叫天命堂。

  天命堂占地 平方米,有房屋多間。建成后,松江、平湖、嘉善、青浦、金山等縣的鄰近鄉鎮信眾紛紛來天命堂做禮拜,人數不少。當時天命堂下設3個組,分別稱倫敦會、信心會、司徒信心會。倫敦會組受杭州、嘉興總堂領導;信心會組受上海、蘇州總堂領導;司徒信心會組受蘇州、西塘總堂領導。至1951年,這三個組分別有信徒91戶176人、80戶128人、73戶126人。一個教堂內信徒教務受不同總堂管,這種組織體系比較特殊。1966年后,天命堂被迫停止教務活動。1979年起恢復教務活動,但房子仍被外單位占著。1985年5月,鎮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歸還了天命堂財產,并由教會進行整修,于10月6日正式復堂,舉行了隆重的復堂儀式。

三百園

  三百園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后面還有一座具有濃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園。原主人陳舜俞,字令舉,號白牛居士,是楓涇人,當時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員外郎,相當于現在的國家農業部副部長,雖官居高位,但他一生兩袖清風,廉政正直,因看不慣朝廷中的一些丑惡現象,幾次罷官,隱居故里。他平時喜歡吟詩作畫,學識淵博,與詩人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交往甚厚,稱為莫逆之友,經常在一起喝酒作詩,談笑人生。死后,司馬光還為他寫了憑吊詩:“海隅方萬里,豪雋幾何人,百沐求才盡,三薰得士新,聲華四方聳,器業一朝伸,他日蒼生望,非徒澤壽春。”意思說天涯海角方圓幾百里,能找出幾個象他這樣有杰出才能、才智出眾、正直、賢良的人呢?百里之內才求得這樣一個人才,他是經過三起三落才得以聲譽四方。他為百姓所做的事,是天下蒼生有目共睹的,并沒有因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蘇東坡也曾“哭祭其殯”,到他的棺材前哭著為他寫了祭文,后來陸游為這篇祭文作跋道:“東坡前后集祭文凡40首,惟祭賢良陳公辭指最哀。讀之使人感嘆流涕。”這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記錄了陳舜俞豐功業績與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當官的艱辛歷史,因旅游開放我們賦予他新的含義,里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燈、百籃、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稱三百園。

  陳舜俞(原楓圍鄉北廟港人)宋慶歷六年(1046年)進京趕考,考中乙科進士,任明州的觀察推官,浙江的天臺從事等職位,在浙江當官只有一年父親就病故了,他只好帶著父親的棺材回到了楓涇,當時家中條件并不寬裕,只有一間庭院,回到家后,葬了父親就閉門發奮讀書。宋嘉祐四年(1059年)考取制科第一,任職光祿丞,后又提升為秘書省著作任郎等官職;在任職中,他廉潔秉公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經常把家里的錢接濟于窮苦老百姓。在過去朝廷中為官,俸祿足可以建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可由于平時的廉潔,竟拿不出銀兩造房,一直到宋熙寧三年(1070年)提升為屯田員外郎,他才建了第二幢房子,即現在的百籃館。當時,宰相就是王安石,他主持變革推行“青苗法,可陳舜俞受封建老思想的影響,竟上書反對,認為此舉“有逆朝廷,非王道之舉”。故受到朝廷大部分人反對,并被貶為謫監南康軍鹽酒稅官,他心中大為不快,無心做官。任職期間,經常與太傅劉凝文游玩江西廬山,騎著白牛,故稱“白牛居士”,宋熙寧五年,終究棄官隱居楓涇老家,終日邀友吟詩,牽著白牛往來于白牛蕩上,還為楓涇的海慧寺撰寫了《海慧院藏經記》,松江《超果天臺教院記》及青浦《布金院經藏記》等。由于他的清風亮節,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楓涇的別稱叫“白牛村、“白牛鎮”,還在鎮西為他修了一座橋叫清風橋及清風閣茶樓。

  宋熙寧七年,王安石罷相,朝廷正值用人之際,皇上即招他入宮為官,并得知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連第三座庭院都無錢建造,就下旨地方官為他修建,還得知他愛好吟詩,就專門為他建造了一座可以吟詩作畫的后花園。可好景不長,他做官只做了一年,王安石再次做宰相,他又再次罷官,回來后立書發誓,絕意仕進,永不做官。過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寫了大量的詩作,如《都官集》、《應制策論》、《廬山記略》,在后花園我們可以欣賞到他留下來的墨寶。

  后花園內,曲徑通幽,鳥語花香,是一處吟詩作畫的江南園林,園雖不大,只有1畝之內,但它卻把一年四季的景色全濃縮在此,東、南、西、北四角分別栽種了四季不同的鮮花野果。東南角是春,栽種了桃花、柳樹、鐵桿海棠、紫藤枸骨刺等植物,每到春雷打響之后,桃紅柳綠,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西南角是夏,栽種了上海市市花白玉蘭、楊梅,盛夏時節,如白玉般的白玉蘭香氣襲人的綻放著,滿樹紅紅紫紫的楊梅,使人一看就垂涎欲滴;西北角是秋,紅紅的楓葉、果實累累的芭蕉代表著收獲的季節已到了;東北角是冬,有代表長壽的松柏,和不怕嚴寒的冬青臘梅,置身于此,真的有點象陶淵明所說,仿佛進入世外桃源,流連忘返了。

  園內最高處有一小亭,名留春亭,亭名是根據宋代高僧法號德葵大師所寫的一首詩而提名的,“聞談茅亭著意濃,留連美景一壺中。歌聲不放鶯聲老,酒面常陪花面紅,倚迸玉簪穿落日,柳拖金線系東風。時人盡道春歸去,疑是桃源路忽通。”陳舜俞由于對朝廷的不滿,棄官還鄉,立書發誓,永不做官,每日邀友在此園中喝酒對詩,當時的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都到此來過。正如詩中所寫:在亭子里,面對美景,喝酒對詩,說說笑笑,意境很濃,心情特別舒暢。盡管亭旁沒有美妙的歌聲陪伴,老去的黃鶯也不在鳴叫,只有鮮紅的花兒陪著醉紅的面孔,但卻能用頭上的玉簪穿住落日,用金線般的楊柳攬住東風,大家都說春天已去了,但在這里卻懷疑到桃花源的路剛剛才通。詩中道出了陳舜俞隱居后的心境和對園子的迷戀,此景、此情,取名留春亭,真的是相得益彰的。

  走下假山,又有一亭,名醉眠亭,小亭一面臨墻,一面臨水,坐在亭中,滿園景色盡收眼底。池中荷花香遠益清。有一小島,猶如蓬萊仙島,島上有一太湖石,上寫“醒魂”。意思是醒悟的意思,把事情看的很透徹。陳舜俞棄官后,每次喝醉就在這間小亭里小睡一會兒,感覺如在仙境,官場上的一些煩惱在這里都煙消云散了,把心中的不快全拋之腦后,留下來只有醒悟后的痛快,故他寫道“酒膽長輕六印腰,醉中一枕敵千朝。興亡藐比榮枯柳,聚散看同旦暮潮。酐法本應塵外有,醒魂徒向水邊招。已聞佳士過從約,不似江東返去撓。”意思是說:系在腰中的酒壺一直是喝空的,醉后小睡一會兒醒來就覺得好幾個朝代都過去了,成功與失敗好比是楊柳發芽與落葉一樣。當官與罷官,聚聚散散就好比白天的日出、日落退去的潮水,青苗法不應該在塵世間推行開來,喝醉了忽然醒悟想想一切都是一場空,現在知道在朝廷中有很多大臣們也贊同“青苗法”,我的失敗就讓他如江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吧。

  走出醉眠亭,穿過長廊便來到了當時陳舜俞的書房“一枕堂”了,“醉中一枕敵千朝”,當年的陳舜俞在這間書房里寫下了很多有名的杰作。堂前一副對聯寫到:“海隅方萬里,豪雋幾何人,百沐求才盡,三薰得士新”。這是陳舜俞的好友,著名詩人司馬光憑吊陳舜俞時所寫的,意思說:“天涯海角方圓萬里,能找到幾個象他這樣有杰出才能、才智出眾、正直的人呢?百里挑一的人就是他了,他是經過三翻四復的考驗,深受老百姓愛戴的一名賢良。從這副對聯可以看出司馬光與陳舜俞交往甚密,了解頗深,一片敬佩贊揚之心。

  出一枕堂旁邊又有一太湖石,上寫“聚散”二字,“聚散看同旦暮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此拍照做個紀念,它告誡世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當官與罷官,聚聚散散是很平常的事情,應該想得開些,這樣生活才會更美好。

古鎮交通

    楓涇交通便利,朱楓公路縱橫交錯、貫穿全鎮,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320國道、申嘉湖、A7高速都經過楓涇,距上海市區、杭州、蘇州、寧波僅需一小時車程,距上海虹橋機場、浦東國際機場分別只需半小時和一小時車程。

  自駕車:滬杭高速走A8段,楓涇出口收費站下來沿指示牌開2分鐘即可到達,車停至古鎮入口處的停車場。

  公交車:市區地鐵一號線錦江樂園站下,到西南汽車站乘“楓梅線”(全高速,45分鐘)直接到楓涇。

  其他:集散中心萬體館、虹口足球場每天有班車直達景區。

  楓梅線時刻表:

  梅隴——楓涇

  06:00

  09:50

  14:10

  17:30

  06:30

  10:10

  14:30

  17:50

  07:00

  10:30

  14:50

  18:10

  07:30

  10:50

  15:10

  18:40

  07:50

  11:10

  15:30

  19:10

  08:10

  11:40

  15:50

  19:40

  08:30

  12:10

  16:10

  20:10

  08:50

  12:40

  16:30

  20:40

  09:10

  13:10

  16:50

  21:00

  09:30

  13:40

  17:10

  楓涇——梅隴

交通信息:

  1.駕車路線:

  上海來客——滬昆高速走G60段,楓涇出口收費站下來沿指示牌開2分鐘即可到達古鎮;車停至古鎮入口處的停車場。

  南方來客——滬昆高速或320國道;

  北方來客——滬寧高速換G1501再換G60至楓涇出口行一公里。

  2.乘車路線:

  上海市區地鐵一號線錦江樂園站下,到西南汽車站乘“楓梅線”(全高速45分鐘,票價11元)直接到楓涇牌樓,坐“楓涇一路”或“楓涇——新浜”車(票價2元)在中洪村路口下。

  其他:集散中心萬體館、虹口足球場每天有班車直達景區。

古鎮小吃

  楓涇素有“吃鎮”之稱。“正月螺螄二月蜆,桃花三月甲魚肥,出洞黃鱔四月底,五月拉絲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七夕要吃四腮鱸,八鰻九蟹十鰟鮍,十一十二吃鯽魚”來到楓涇,一年十二個月,新鮮美味吃不厭。當地頗有特色的美食:熏拉絲、菜鹵蒸蜆子、吳越豆腐、椒鹽鳑鮍魚、咸菜窩眼、豆腐衣包肉、石臼蝦餅、鮮肉藕夾、秘制鄉下咸蹄膀、丁義興蹄膀、天香豆腐干、薺菜餛飩、燒賣、灌湯小籠等。

  注:水上人家·荷風嬉魚、金軒假日酒店、新東方大酒店、金皇朝大酒店、新長嶺大酒店。

  特產:金楓黃酒、楓涇丁蹄、天香豆腐干、狀元糕被稱為楓涇四寶。

  紀念品:金山農民畫、藍印花布、剪紙、丁聰漫畫等。

古鎮節日

  每年9月下旬的“吳根越角水鄉婚典

  身著鳳冠霞帔,頭頂大紅蓋頭,跨過火盆,坐到古船上辦婚禮,這樣的婚禮你想過嗎?每年9月下旬,婚典以“相約楓涇,相擁一生”為主題,20對新人將體驗江南水鄉的民間婚禮,在人們的祝福聲中,步入幸福的殿堂。

  整個婚典儀式,將結合中國古典文化的神韻和傳統婚禮的精華。新娘將穿上傳統的鳳冠霞帔,新郎則身著黃袍馬褂,佩戴大紅花,按照古時的所有程序,完成整個婚禮:踏上紅地毯,登上披掛紅綢的婚船,沿著古鎮的市河緩緩行進到達古戲臺廣場,一張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可同時容納40人就餐的“天下第一桌”正虛席以待;然后月下老人拋繡球,走三橋,結同心鎖,意寓夫妻同心;走長廊,揭起紅蓋頭,拜雙親。游人們則可以觀看到精彩的民間文藝表演,品嘗江南民間結婚必備的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等,祝福各對新人早生貴子,家庭團圓。在江南絲竹的樂聲中,20對新人款款入座,喝交杯酒,吃蓮心湯,品嘗以楓涇傳統菜系為主的菜肴…… 

 

山東·江北水城 運河故都·聊城 195ca.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點 聊城特產 聊城導游 聊城機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車 聊城會議 聊城特價機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級導游 全國優秀導游員 聊城旅游網 江北水城旅游網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實踐基地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