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洛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南部邊陲勐海縣的一個小鎮,距離景洪市133公里、勐海縣城70公里。東南臨布朗山布朗族鄉,西南和西與緬甸接壤,西北與巴達毗鄰,東北為勐混鎮,國境線長36.5公里,境內最高點在北部的邦南后山,海拔2175米,最低點在東南部的撫鹽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98米,總面積400平方公里,打洛距勐海縣城81公里,打洛是云南省的一個重要口岸,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
線路分類: [古鎮村落]
景點地點: 國內 云南省 西雙版納州
本站推薦:
打洛
簡介
打洛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南部邊陲勐海縣的一個小鎮,距離景洪市133公里、勐海縣城70公里。東南臨布朗山布朗族鄉,西南和西與緬甸接壤,西北與巴達毗鄰,東北為勐混鎮,國境線長36.5公里,境內最高點在北部的邦南后山,海拔2175米,最低點在東南部的撫鹽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98米,總面積400平方公里,打洛距勐海縣城81公里,打洛是云南省的一個重要口岸,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
打洛江
打洛江是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的一條支流,江面寬30多米,水流平緩,江南岸有打洛城子、曼蚌、曼產、曼仗和龍里4個寨子。清澈的打洛江水,從鎮子中間流過,把古鎮分為了兩半,它流進湄公河,然后匯入了太平洋。但是,它隔不斷人們的情絲,打不開人們的心結。從元代的“倒龍”,到明清時期的“版納景洛”,再到現在的打洛鎮,不同的民族都聚居在這個渡口,從事著商品交易活動。中緬界碑插在曼蚌的寨邊,寨子周圍大榕樹枝繁葉茂,尤其是那棵獨樹成林的大榕樹,更是別具一格,讓人贊嘆不已。
打洛江又名南覽河,由東向西穿過打洛壩,流入緬甸。打洛江僅有36千米的河段在打洛鎮境內,其余河段多在中、緬兩國的界河。
特別提醒
到打洛來的這段路,是版納境內彎道最多,且角度最大的一段,很容易引起暈車,也有許多版納當地人都沒有來過這里,就是這個原因。另外貨幣方面,人民幣通用,不過物價略高于內地。
注意:目前打洛的出境緬甸游關口已關閉,當地不再為普通游客辦理出境游,何時再次開放還未有政府的正式通知。如有旅行社或當地機構承諾可出境游緬甸。不過,若持有有效護照和簽證,則可以從打洛出關。
邊境貿易
打洛歷史悠久,在元代是“倒龍”,明清時期叫“版納景洛”。不同的民族聚居在打洛渡口,從事商品交易活動。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打洛邊貿發達,位于打洛鎮3公里處,有打洛邊境旅游開發區。建有邊貿交易市場、飯店、賓館、娛樂場所等遍布區內。游覽打洛還可參加中緬邊境“一日游”。 打洛森林公園主要景觀有中緬219號界碑、民族歌舞表演場、膠林消暑園、中緬貿易商場、中緬友誼橋和水上娛樂城等。
打洛鎮打洛口岸,邊貿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就已成為一個重要通道。民國年間,茶商將茶葉經該口岸運出銷往國外。出口主要商品有紡織品、百貨、針織品、五金機械、建材、副食品、農業生產資料等,主要銷往緬甸、泰國、印度等國家;進口主要商品有礦、木材、農副產品、藥材化妝品等。全縣經濟開放區設在打洛,口岸基礎設施在逐漸完善。打洛——是昆洛公路終點的一個邊境游覽區,也是勐海對外進行商品貿易的窗口。
民族交融
打洛,系傣語地名,意為不同民族共居的渡口。原為一土司地,明隆慶四年(1570),設十二版納時,景洛(打洛)、勐滿、勐昂、朗妄、勐康為一版納,稱“康洛滿”。1913年隸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三區行政分局。1927年設縣時,隸佛海縣。1950年設區,稱板洛區,轄打洛、勐板,隸佛海縣。1953年建自治區重劃十二版納時隸版納勐混。1963年從勐混區劃出設鎮,稱打洛鎮,隸勐海縣。1968年更名為“五七”公社,1973年更名為打洛公社。1982年更名為打洛公社管委會。1984年更名為打洛區。1987年9月更名為打洛鎮。打洛口岸,邊貿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就已成為一個重要通道。民國年間,茶商將茶葉經該口岸運出銷往國外。
打洛鎮具有濃厚傣族民族文化底蘊,人們的文化、生活習俗迥異相互交融。傣族、布朗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開關門節,哈尼族的節日主要有嘎湯帕節、打秋節。每年這些節日此起彼伏,色彩斑瀾,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把人們的生點綴得豐富多彩。
交通
可以乘景洪至打洛中巴客運班車,票價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