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馬臺位于徐州城南,據說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在城南山上構筑高臺,觀賞士卒操練、賽馬。
線路分類: [名勝古跡]
景點地點: 國內 江蘇省 徐州市
本站推薦:
地理位置
明代方孝孺有詩所詠的戲馬臺,位于徐州古城南門之外的南山之巔。史載,公元前206年,如火如荼的倒秦戰爭功成之后杰出的農民起義領袖項羽自立西楚霸王,曾經建都彭城,籠山絡谷營臺,以觀將士戲馬,雖然項羽后來在楚漢相爭中一敗涂地,但戲馬臺卻成為西楚霸業千古雄風的遺跡。
戰略地位
關于戲馬臺及其戰略地位,北宋文學家蘇軾曾有這樣一段宏論:“城三面阻水,樓堞之下以汴泗為池,獨其南可通車馬,而戲馬臺在焉,其高十仞,廣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壘木炮石凡戰守之具,以與城相表里,而積三年糧于城中,雖用十萬人不易取也。”可見作為軍事家的項羽筑戲馬臺,并不限于有閑取樂,更重要的是出于戰略考慮。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歷史典故
然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畢竟不是一位政治家。他沒有倒在秦兵斧鉞之下,卻碎身于同舉義旗的漢軍之手。從這點上說,項羽勝在軍事,敗在政治。自古“成者王侯敗者寇”,而對項羽,人們卻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正是千古以來人們接踵憑吊戲馬臺的主要原因。公元416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伐奏捷,班師路經彭城,恰逢重陽佳節,便在戲馬臺大宴群僚,以壯軍威;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燾舉兵南下,曾立氈帳于戲馬臺上,運籌帷幄,虎視城中,歷朝歷代,文臣武將和詩人騷客紛至沓來,或登臨高臺扼腕痛惜,或觸發思古之幽情,謝靈運、張籍、蘇軾、陳師道、文天祥、薩都剌、袁枚、閻爾梅等,在此都留下傳世之佳篇。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
戲馬古臺歷經滄桑。自楚霸王項羽在亂石荊棘中營辟高臺,后人出于對英雄的景慕和瞻仰所需,陸續在臺上進行建筑。其中風云閣最為著名,可作為戲馬臺古跡的標志。風云閣又稱戲馬臺碑亭,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雙層飛檐,六角啄空,丹柱釉瓦, 高聳三丈有余,翹然立于臺中,頗具風采。其南檐下嵌有四字篆額:“從此風云”。亭內石碑鐫有“戲馬臺”三字,古樸莊重,氣勢恢弘,為戲馬臺增色不少,遺憾的是,由于徐州迭遭水患兵災之苦,其它建筑大多傾圮,到了近代,寬闊的抬面,只剩下風云閣的立身之地了。
建筑重修
古臺生春會有時,1986年初,徐州市人民政府為了紀念推翻中國封建秦皇朝的農民英雄項羽。重修戲馬臺,重修后的古臺結構嚴謹,布局勻稱,錯落有致,沉雄莊重。邁過百步青階。穿過月亮門,戲馬臺的雄姿便盡收眼底:風云閣玉立中軸,占盡風情;霸業雄風鼎迎面而豎,攝人心魄;隔斷墻上,“拔山蓋世”四字赫然。東院內有一新塑的項羽石雕像,按劍怒眉,英氣勃勃。兩殿院內多有壁雕畫。形象地反映了項羽叱咤風云的一生。風云閣左首有登高臺,后有環形碑刻長廊,鑲有古今書法家所詠戲馬臺的詩詞。院內立有一塊孤賞石,從一側看是將軍雄姿,從另一側看是鬼臉,取意于李清照詠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句。冬去春來,春意盎然,登臨戲馬臺,緬懷前人業績,不由人思緒潮涌,吟詩抒懷:
英雄雖辭人世去,
魂魄長縈戲馬臺,
而今彭城春滿園,
側耳或聞馬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