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平工作室_Mr.Liu Stu
一、 項目名稱
聊城市古城保護與改造工程項目
三、 項目建設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項目提出的背景
1、聊城市概況。聊城位于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華北平原的腹地,200公里半徑范圍內擁近3億人口的市場容量,境內有京九鐵路、邯濟鐵路以及濟聊邯、青銀高速公路等。隨著京九鐵路即將進行電氣化改造,時速將達每小時220公里,從聊城兩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北京,七八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深圳;邯濟鐵路復線時速達到每小時140公里,聊城半個多小時就可以到濟南,還可以直接西到山西長治,東到青島;再加上德商高速公路、聊濟一級公路、萊蕪至泰安至聊城的高速公路、高唐至臨清高速公路的即將建設。聊城即將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交通樞紐,借助這一區位與交通優勢,并借助國家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和我省實施“一體兩翼”、“濟南城市群經濟圈”戰略等,聊城作為山東產品和服務業西進占領中西部市場、中西部能源資源向東進入山東的“橋頭堡”的定位即將成為現實。聊城市現轄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縣及1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8 0萬人。聊城是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的交匯點,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現存文物古跡眾多,市域范圍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7處,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是全國領導干部的楷??追鄙墓枢l。聊城市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京杭大運河、徒駭河、馬頰河、周公河等多條河流穿城而過,城區內5.2平方公里的東昌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城市人工湖,充分展示“江北水城”的卓越秀美、溫馨浪漫,充分體現 “運河古都”的歷史韻味、文化內涵。
2、聊城市古城區歷史。目前的聊城古城區,是經過三次城址變遷后,于宋淳化三年(992年)遷徙至此。聊城故城在今聊城西北十五里處,距今已有2500多年,為戰國時魯仲連射書喻燕將處,也是秦、漢、魏、晉時的聊城故城。南北朝時期,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由于水患,將聊城遷往王城,其城址在今城東十公里許田莊南處。后晉開運三年(946年)因黃河決口,王城淹沒,將聊城遷往巢陵,其城址在今城東南十五里。宋淳化三年(992年),河決巢陵,乃遷博州至孝武渡西,也就是今天的位置。
自宋淳化三年(992年)到熙寧三年(1070年),前后共計70余年,聊城的城墻(基礎為磚,墻體為三合土)以及城市的格局才算正式建成。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東昌衛御守指揮陳鏞主持,將宋筑土城改為磚城,即將土城外罩青磚,并建設了極具明朝特色的“甕城”。城墻內層純三合土,外層用特制的大磚和石頭砌制而成。
古城區近代建設中,傳統民居建筑由于年代久遠,在建國后基本上都重建過,但是整體還保持了原有的院落格局,在局部有適當的改造。歷史上古城內公共建筑較多,辛亥革命后,部分被地方行政機關、學校以及社會團體占用。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境內多發戰事,城區內有些傳統公共建筑遭到損壞。至聊城解放時,大部分傳統公共建筑已破爛不堪,破壞拆除。
城市格局方面,1947年1月,聊城解放,為了防止敵人重占聊城,遂將城墻拆毀。隨后在城墻遺址上修路,作為環城道路。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1937年范筑先兼任聊城縣縣長,主持將城內和東關大街以前臨街店鋪的廈檐拆掉,第一次拓寬街道。1966年再次對“東、西、南、北”四條大街進行了拓寬,隨后在1985年,再次對鼓樓南、北街進行了修建。另外,還對古城區內街巷進行了路面整治,部分進行了重新鋪砌。
聊城市分別于1967年和1984年對光岳樓進行了維修,將光岳樓列入重點保護地段,并對其周邊地區做了相應的改造。對環城湖水面綜合利用,逐步開發為區域水上游覽風景區,1985年修建了望岳亭,對于東昌湖沿岸岸線加以改造建設。
近年來,我們堅持把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平臺,始終高度重視城市建設,把“城建靚市”的方針作為工作總體把握中“四市方針”的一個方面,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水平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努力打造富有歷史文化之美、自然風光之美、現代文明之美、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新聊城。
3、古城區重要的歷史建筑遺存的現狀。聊城古城自宋淳化三年(992年)到熙寧三年(1070年)形成完整的府城格局。從資料可查,古城歷史上衙、府、寺、廟、閣、院等公共建筑林立,但由于歷史原因,目前古城區內只留有文物保護單位光岳樓、海源閣、范筑先紀念館三處,其余已成為歷史遺跡。聊城古城區一直是魯西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發達,文化繁榮,1994年國務院把聊城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為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雖然古城區內大部分建筑已經更新重建,但大部分街區還維持著原來的高度、體量和肌理,保持了中心高,四周低的面貌。因此,急需修復保護。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有利于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城市競爭力。古城保護與改造項目的建設實施,恢復和建設歷史文化古跡,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把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和借鑒國內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有機結合起來,把聊城潛在的歷史文化影響力轉變為現實的城市競爭力,把聊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使聊城逐步成為思想基礎鞏固、服務體系健全、產業優勢突出、發展活力強勁的歷史文化名城。
2、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隨著現代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轉變,旅游業的啟動和發展速度已遠遠超過了其他產業,在許多國家旅游業已成為支柱產業,在我國也日漸發成為主導產業。國家把重大旅游度假項目和專項旅游項目建設、大型旅游資源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列入今后一個時期有較大發展前景、市場需求較廣。通過實施古城保護與改造,完善文化旅游基礎設施,開辟新的旅游景點,從而加快我市旅游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3、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城鄉居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其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聊城古城區內基礎設施落后,老百姓的居住環境較差,生活質量不高。通過古城保護與改造項目的建設實施,可盡快完善配套設施,改善區內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四、項目建設內容及投資估算
古城保護與改造的原則為:保護與利用并重、促進發展、效益兼顧;建設目標為:保護古城整體歷史格局和歷史文化遺存;改善古城內居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強化古城內歷史風貌特色,提升古城空間環境品質;優化古城功能,增強古城活力;保護策略為:重視古城區的周邊歷史自然環境的保護與控制,重點保護古城區的整體格局,延續古城區的傳統肌理,控制古城區的整體風貌。古城區未來發展定位為:聊城市歷史文化的核心體現區域,是綜合特色居住生活和文化休閑旅游的城市功能區,是旅游產業的資源區而非服務區。
項目建設內容包括主要街道綜合管溝、綠化和亮化工程,古城區四關大街及四周臨街房屋改建工程,恢復建設31處歷史文化遺跡工程,棚戶區改造工程等。
項目投資估算及資金來源:項目估算總投資40億元,其中建設投資20億元,拆遷補償投資16億元,其他投資4億元。項目實施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社會監督、分期實施的原則,計劃利用3-5年時間完成建設任務。一期工程今明兩年實施,主要建設四關大街的綜合管溝、道路改造和臨街房屋建設及主要景點的恢復,計劃投資10.4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4.2億元,景點建設和房屋改造投資6.2億元。資金來源,地方政府投資3億元,銀行貸款4億元,鑒于聊城經濟仍為欠發達市,地方財力困難,特申請省扶持資金3億元。
通過古城區保護與改造項目的建設實施,把古城建設成為具有綜合特色居住生活和文化休閑旅游的城市功能區,把聊城建成全國知名的休閑旅游度假基地,形成全省東有港中旅集團公司青島度假區、西有浙江泛華集團公司聊城休閑城,盡快成為省城濟南的西花園,京津地區的度假基地。古城保護與改造是我市打造“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城市品牌的極其重要的一項工程。從城市建設的角度看,對于打造“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城市品牌,全力做好水的文章、歷史文化的文章,把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把潛在的文化影響力變為發展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和保護,是開發地區旅游的前提。有限制、有規劃的旅游開發對遺產資源的保護和發展是有益的。從發展旅游業的角度看,旅游業發展必須有大思路、大手筆、大突破,要有大項目做載體,古城保護與改造必將對聊城旅游業發展發揮重要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加快古城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古城綜合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使各行業都可以從旅游業帶來的綜合成效中受益。從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古城區基礎設施落后,必須對古城進行保護與改造。開展棚戶區改造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是關系到《物權法》《城鄉規劃法》等法律和其他行政法規有效實施、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處理好城中村問題對促進中國特色城鎮化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