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的發展決定和制約著現代世界旅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
旅 游 未 來 發 展 與 戰 略
世界經濟的發展決定和制約著現代世界旅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及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擴大,被譽為“無煙產業”的國際旅游業迅猛發展。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戰后世界上工業化國家具備了國際旅游產生的三大基礎因素:充足的余暇時間,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目前規模的國際旅游市場。與其他產品市場所不同的是,在旅游市場上,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逐步縮小差距,改變市場格局,最終與發達國家平分秋色。由于旅游市場既有初級產品市場的資源性特點,又有成品市場的高附加值特點。因此,經濟技術的發達程度只是旅游業發達的重要動因之一,并不是唯一動因。例如德國和日本這兩個經濟巨人,同時也是世界的主要客源產出國,但卻始終是旅游接待中的“矮子”;另一方面,墨西哥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憑籍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條件,旅游業發展卻始終位于世界前列。
經濟和地域格局是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有其經濟、社會、技術、文化等深層內涵的必然性,在短期內也無法根本改變。但是,競爭激烈是90年代旅游發展的又一個顯著特點。競爭在逐步改變舊格局,競爭本身也形成一種新格局。在競爭中,無論處于何等經濟水平,也無論處于何等地理位置的國家,都在努力發展經濟,有些國家成績喜人,也有的國家在競爭中落伍。競爭不僅意味著規模的擴大和速度的增長,同時也意味著發展質量的提高,競爭的中心點更多地向質量傾斜。爭取更多的旅游客源,只是一種數量型的目標,而爭取人停留更長的時間,爭取使 他們在更長的時間內花費更多的錢,才是效益型 的目標。這樣,對旅游發展也就同步提出質量型的要求,即豐富旅游活動內容,擴大消費空間,使經營與服務成為藝術,把巧妙地花錢與巧妙的賺錢結合起來。通常衡量一國旅游業發展質量可以從很多角度設立指標,如從設備設施水平、管理服務水平、經營開發水平、市場促銷水平等方面衡量。但從產出角度,人均花費指標可以比較綜合性地反映一國旅游發展的總體質量。質量高,則吸引力強,人均花費大。因此,這一指標可以標志各個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發展力量。
旅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發展的,已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但人們自覺地為著明確的經濟目標而大規模地舉辦旅游事業,還是近百年來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旅游才作為群眾性的活動普遍開展起來,從而促使 旅游業飛速,并已形成一個完整的旅游經濟體系,成為國民經濟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旅游業正以產業的龐大性、游客的大眾性、增長的持續性、地區的廣泛性為特征,取得全面而迅速的發展,對當今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旅游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僅是產生的產值和提供就業崗位的貢獻,它同時還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經濟上的連鎖反應,并從其他產業中采購原料,股息分紅,以及員工的收入等等,各種經濟現象,被稱為“乘數效應”,即以旅游業的投資的乘數為基礎,相應引入的收入、消費、稅金、就業等各類乘數效應發生。
近幾十年來,旅游活動在世界各階層的人民大眾中普通地開展業務,而且參加人數越來越多,所去的地方越來越遠,成為一種廣泛的大眾性活動。這種普及性與人們的經濟條件改善、閑暇時間增多、各空間運輸條件改善有直接的關系。從經濟基礎條件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別是本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世界經濟普遍恢復和持續發展,各階層人民的經濟收入普遍增加,生活得到大幅度的改善。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除了對物質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加之城市經濟發展所引起的城市環境條件的惡化和由于世界經濟發展使腦力勞動者隊伍越來越龐大,以及生產技術條件的不斷改善,勞動者工作上所感到的不僅僅是體力疲勞,而且還有由于環境影響造成的精神疲勞。于是消除這些疲勞的最好辦法莫過于離開城市外出旅游,以尋求新鮮空氣和幽靜環境。大量城市勞動者離開城市外出旅游 ,使旅游活動具有廣泛的大眾基礎。閑暇時間是社會經濟的產物,經濟發展必然導致勞動時間縮短。閑暇時間增多,為人們外出旅游在時間上創造了有利條件。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化交通運輸工具不斷出現,使國際和洲際遠距離空間運輸成為普通人也能享用的快速、安全、廉價的工具,使旅游活動的空間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起來。
旅游業作為本世紀的新興產業,首先是在經濟發達國家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即使在世界經濟蕭條時期,也能安然度過困難而保持其持續增長的勢頭,表明它是一個有活力有發展前途的產業,從而引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注意并重視,自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積極投資于國際旅游事業,形成旅游業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的特點,除了少數國家外,大多數國家已把發展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來抓,并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目前國際旅游業雖然在眾多發展中國家已初具規模,但經濟發達國家仍占主導地位。雖然當前國際旅游重心仍舊在歐洲,但亞太地區是近年來世界上國際旅游增長最快的地區。近10多年來,亞太地區是整個世界旅游中所占比重唯一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而且這種增長勢頭還在繼續。民辦旅游市場格局的這種深刻變化,對于廣大的亞太地區的國家來說,為大力發展國際旅游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和難得的機遇。
旅游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產業,每年國際旅游業的交易額已超過3000億美元,盡管今后旅游需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周期性經濟基礎衰退、通貨膨脹、恐怖主義活動以及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等各因素的制約,但旅游業發展的大趨勢卻是不可逆轉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會經濟的變革及旅游市場地域結構、人口結構和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現代國際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將呈現出大跨步趨勢。
歐洲和北美是現代國際旅游的兩大傳統市場。在80年代以前,它們幾乎壟斷了國際旅游市場,接待人數和收入都占世界總數的90%左右。80年代后,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一些新興市場的崛起,使國際旅游業在世界各個地區的市場份額出現了新的分配組合。 在邁向21世紀的發展中,歐洲和北美地區在國際旅游市場份額將呈進一步縮小之勢,旅游重心由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的速度將會加快,隨著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繁榮,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鄰國度假者定會增加,區域性國際旅游將大大發展,特別隨著全球經濟基礎重心正從大西洋地區轉移到太平洋地區,勢必導致國際旅游業的“熱點”區域。
長期以來,國際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場在地區結構上一直以西北歐和北美為主。這兩個地區作為現代國際旅游的發源地,其出國旅游人數幾乎占國際旅游 總人數的四分之三,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國中,除亞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外,其余大都集中在上述兩個地區,其中僅德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就占國際旅游消費總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國際旅游客源市場在地區分布上畸形集中的局面,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特別是當代世界經濟基礎正在迅速變化和重新改組,初步形成了北美、西歐、日本、東歐和第三世界等幾大經濟基礎力量相抗衡的態勢,直接影響各地區國際旅游客源的發生、發展、消長和轉移,從而導致客源市場分布格局由目前的集中漸漸走向分散。到21世紀初,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脫穎而出的新興工業國,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出國旅游者大量產生的條件日臻成熟,擁有廣泛的市場潛力,可能逐漸取代傳統的旅游客源國,而成為國際旅游的主體市場。
從近年國際旅游業發展的特點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將更加重視精神疲勞的恢復與消除,要求更多地發展著眼于調劑精神的積極的旅游產品,那些單純游山玩水的消遣觀光,將逐漸為多樣化的旅游方式和項目所取代。國際上傳統的旅游方式分為四種,即娛樂型、觀光型、療養型和商務型,大多數旅游活動更多的是各種方式特征兼而有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方式是由其資源條件、地理位置、商場條件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不同旅游方式也有不同的產品、價格、市場等,同時旅游者也有不同的消費要求和消費特點。當今,國際旅游消費動向的重大戲劇化是,消費由“目的”變為“手段”,人們消費是為了實現自我愛好,為了自由娛樂,表現豐富的感情等等。傳統 的觀光,娛樂 等方式已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需求。
世界旅游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游發展方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另一種是滯后型發展戰略。超前型發展戰略是旅游經濟先于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通過率先發展旅游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滯后型發展戰略是旅游經濟發展后于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水平,即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基礎設施已形成較強體系后,自行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超前型和滯后型發展戰略,是不同經濟基礎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游 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的適合條件是:旅游的自然環境條件較好,旅游資源擁有量大且旅游產品吸引力強,適應范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游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于超前型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游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游業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發展。旅游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游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基礎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游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的“旅游搭臺,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游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這樣,世界旅游業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國內旅游向國際旅游延伸的常規模式;一種是國際旅游向國內旅游推進的非常發展模式。所謂國內旅游向國際旅游延伸的常規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內旅游,通過國內旅游的發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國旅游,然后再發展國際接待旅游的模式。從社會背景來看,延伸發展模式的引入是內聚式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在一些國家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變。在緊張工作和生活環境壓抑下,人們需要暫時擺脫枯燥的城市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調整和體力上的恢復,于是旅游消費就成為這些國家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動僅限于國內地域范圍,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強,國內地域已不能適應旅游活動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走出國門,去領略異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發達國家以國內旅游結構,不僅充分滿足了國內居民的需要,而且,伴隨著國際旅游需求的增長,原先用于本國居民的旅游資源和旅游設施,也逐漸用于接待外國旅游者,從而出現了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協調發展的局面。
所謂國際旅游向國內旅游推進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游,再發展國內旅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發展出國旅游,最終形成以國內旅游為主,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協調發展的模式,這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游,通過國際接待旅游的發展,來全面帶動以城市為主體范圍的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設施的建設,逐漸形成以市中心為重心的國際旅游體系。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居民的旅游活動開始引入,成為這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旅游經濟的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跳躍式發展,所謂跳躍式發展是指旅游業發展在歷史階段上的超越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常規發展的歷程,這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發展;另一層是非均衡發展,所謂非均衡發展是指旅游業發展在地區布局上的不均勻狀態,使旅游業在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的地位與作用不同,這是在空間意義上的發展。
從時間發展意義上而言,中國旅游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情特點,選擇跳躍式發展戰略,有可能較快地跨越單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階段,而進入接待海外旅游者和接待國內旅游者共同發展的階段,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產業發展道路,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將成為世界旅游業發達國家,即大體用1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國內其它產業和發展中國家30~40年的發展路程,這是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趨勢。這一判斷的依據:一是中國的旅游經濟基礎國情,兼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征,一方面由于人口眾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諸多指標在世界各國排序中處于較低水平,表現出不發達特點;但是另一方面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并不弱,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旅游所依托的相關部門已初具規模。旅游業是天然的外向型產業,國家總體對外的實力水平至關重要,我國的國家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我國成為入境旅游業的接待大國。二是中國旅游業的客源市場廣闊豐富。目前中國遠離歐美等主要國外旅游客源產出地,使入境旅游規模受限和風險較大,但從長遠看,我國擁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場;表現在擁有大量具有血統親緣的華裔客源;擁有以日本、東南亞等為代表的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游客源市場;再加上國內發達地區自然產生和“示范效應”激發的國內旅游者數量可觀。多層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場,將促進我國旅游業實行跳躍式的發展。
從空間意義上而言,國際上旅游發達城市和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國家和地區,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甚至主體產業者不乏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泰國、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旅游接待大國,旅游業都未成為支柱產業,在中國這樣現代交通水平相對較低,經濟基礎發展不平衡,地域廣大的國度中,加上旅游業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各因素,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旅游業很難成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旅游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所處地位判斷,并不妨礙旅游業在我國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可以大有作為,如北京,西安,杭州,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區,旅游業完全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可以肯定,經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推廣,旅游業同樣可以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持局部地區和城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并將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圍內旅游正在成為現代人類社會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眾化的群眾旅游脫穎而出,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并迅速形成規模產業,成為繼汽車、房地產之后世界經濟中重要的支柱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WTO)的預測:到本世紀末,全球旅游人數每年多達30億人次,其中國際旅游者達10億人次,旅游業收入可達2萬億美元。而且隨著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有利的社會經濟因素,今后參加旅游的人數將會不斷增加。所有這些都顯示出現代旅游業充滿勃勃生機和令人鼓舞的光明前景。
參 考 文 獻
[1] 孫文昌,主編:旅游學導論,青島出版社,1992
[2] 保繼剛、楚義芳、彭華:旅游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 魏小安、馮宗蘇,主編:中國旅游業;產業政策與協調發展,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4] 楊正寬著:觀光政策、行政和法規,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1994。
[5] 田里,主編:現代旅游學導論,云南大學出版社,1995。
[6] 中國旅游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旅游年鑒(1991、1992、1993、1994、1995、1996),中國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