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分類: | 全部 森林公園 海島海岸 草原草甸 沙漠戈壁 冰川雪域 濕地湖河 名山奇峰 自然保護區 野生動物園 主題公園 名勝古跡 歷史遺產 民族風情 度假療養 園林老宅 陵園古墓 古鎮村落 博物館 考古遺跡 城市風光 名人故里 宮殿樓閣 道教福地 宗教旅游 地質奇觀 探索體驗 農業觀光 工業旅游 植物園 郵輪游艇 |
---|---|
所在地區: |
禪城祖廟與肇慶悅城龍母廟、廣州陳家祠合稱為嶺南古建筑三大瑰寶,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祖廟的正殿里廟內還陳設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70件30種兵器銅墻鐵壁儀仗,直徑1.31米的巨型銅鏡、大型銅鼎、銅鐘和香爐。鐵器有大鐵鼎、鐵鼎、鐵畫等等。園內還陳列有石刻匾額,明、清時期的石獸、碑刻唐代“貞觀二年”款棋字陽文“禪城”,石片旁的復制品。
仁壽寺,建于1935年,位于現佛山市區祖廟路。它始創于密后歸于禪,一向為佛山及附近四鄉釋門子弟授戒道場。1938年由虛云大和尚親自主持開光儀式之如意寶塔頗有特色,塔身為七層八角漢式塔,卻鑲有藏文碑匾,塔內所供奉的陶制紅綠度母佛像為石灣冠華窯作品,由名家潘玉書手塑。1993年12月,佛山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批準修復仁壽寺為開放的佛山教活動場所。
寶林寺原址在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內的鳳山南麓,初名柳波庵。始建于公元10世紀的五代南漢末期,宋代重修時擴大規模。元代高僧德欽在此潛修至圓寂,僧眾在寺內建“肉身堂”安奉涂漆遺體。清康熙年間重修擴建后,易名“寶林寺”,取“凈土七寶樹林”之意。其后,縣衙在寺內增建“萬壽宮”,供吏員向帝、后祝壽及恭聽“圣諭”之用。至20世紀中期,此寺大部分拆卸擴路和興建文化公園。
康王廟位于東莞市石排鎮橫山村上寶潭自然村,又名靈應祠。據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靈應祠碑記》記載,康王廟始建年代不詳,雍正年間、道光八年(1828)、光緒十四年重修。原為祭祀玄天大帝北帝的廟宇,后擺放康王神像,始稱康王廟。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至初九抬康玉出巡,民眾活動豐富多彩。平時逢初一、十五,其他鄉民到康王廟參拜,進香者甚多。
孝禪寺,在廣東潮州意溪鎮頭塘村,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潮州知府吳穎、海陽縣知縣王運元、郡人梁應龍、謝元汴、翁如麟、蔡元同、高僧澄心建,命名孝禪庵。康熙年間(1661—1722)郡人太史楊鐘岳建前座。抗日戰爭時,庵已殘破,香火斷絕,1982年潮城善信略事修葺,并于前座塑觀音像,后座塑華嚴三圣;1988年澳門鄭士彥捐資重建大殿。
坐落于廣東潮州市區北關村北美路尾的明鏡古寺,始建于明朝(1368—1644),1995年起重建,1999年1月21日落成開光。以“古代風貌,嶺南風格”的佛教特色建筑群和頤養孤寡老人的福利型多功能寺院而聞名遐邇。古寺啟建于明代。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32)僧寂淵寡建后座,雍正九年辛慶(1731)知府胡恂重修。系開元寺下院,原是管理違規僧人場所。
廣東潮州饒平縣海山鎮石頭村之東、上港村之西南的隆福寺,創自1千多年前的晉朝(265—420),為志書所載潮汕最早創建之寺庵。歷經多次興廢。已于1986年至1994年由釋光輝法師主持重修,規模宏偉,莊嚴壯觀,1988年10月21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登記開放。地理位置它處于古稱“蓬萊”之海山,又是在宋代由僧把香火傳至附近隔海(現已陸路相通)的古稱“瀛州”之汫洲鎮永福寺,故兩寺被稱為“瀛蓬雙福寺”。
來龍庵位于廣東潮州市區下東平路王厝堀池乾24號,是鬧市中的一座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尼庵。它是明代中葉,富家謝氏女,矢志披剃出家,法名果弘,其父母為之建此庵以為清修之所。據庵內碑文記載:1932年壬申,比丘尼釋寬瞻進行修建。解放后1955年乙未至1991年辛未,住持釋惟性尼師先后五次重修,完善各殿堂。
叩齒庵在潮州市區下西平路道后巷。原名濟生庵(又名大隱庵),始建于唐代。位于西平路南段道后巷,西鄰城南小學,原名大隱庵,創自唐朝,歷代有修建。1947年修建后稱“扣齒古寺”,并由兩廣監察使劉侯武書匾,1987年至2003年由方丈釋宏生募巨資全面重建并擴建東院。寺院以其規模宏偉及韓愈大顛會晤圣地、“八一”南昌起義軍師部駐所、當世罕見仿唐建筑而聲名甚著。
清代康熙十七年戊午(一六七八年)知府林杭學同山主鄉紳陳衍虞重修,增其舊制;清代乾隆四十年乙未(一七七五年),知縣范同治再次進行重修,由是湖山勝景、梵宇琳宮為之改觀,南巖寺游人如鯽,正如碑文所載∶「車舟之侶, 履之儔,粉黛作隊,茜袂來游。」極一時之盛。